景哈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管理选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位置
100°54′12″。景哈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2.2km2,,主河道平均比降51.7‰.
景哈水库是景洪市小(一)型水库的骨干工程,水库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下游村庄的防洪保护作用。其灌溉农田面积为1500亩。水库保护下游5000人、1500亩农田及景哈码头公路。
1.2 工程地质简介
1.2.1 区域区域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30°之间,属中低山地形、构造侵蚀地貌。
工程区地震主要受梅里雪山—景江断裂(澜沧江断裂)发震构造的影响和控制,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2.2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景哈水库库盆主要坐落于二迭系上龙潭(P2L)泥岩、泥质粉砂岩之上。地表岩层为全—强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属中等透水层;深部节理裂隙不发育,构成相对隔水层。库区无沟通库外的渗水断裂构造分布。水库自建成后经多年运行,未发生库盆渗漏。水库蓄水条件好。
水库岸坡分布厚度不大的残坡积粉质粘土、含砾粉质粘土和全—强风化泥岩夹粉砂层。库岸坡度15~30°,为斜坡地形。岩层倾向为81~127°,倾角为54~80°。岩层倾向库外,且岩层倾向大于地形坡度,坝基肩岸坡稳定性较好。库盆两侧岸坡植物有橡胶树,对库岸稳定较为有利。自然库岸整体稳定性较好。
1.2.3枢纽区工程地质评价
枢纽区地质构造较为单一,为二迭系上统龙潭组和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与冲洪积层组成。
(1)、坝基
据钻孔地质勘探,沿坝轴线坝基清基不砌底,存在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松散堆积层。建基面部分为全—强风化泥岩、泥岩夹粉砂岩。
从勘查成果分析看,河床分布的冲洪积之粘土、粉粒含量较高,侵水饱和后,抗剪强度降低;孔隙比偏大,圧缩性部均。影响坝体稳定。
据ZK1~ZK4砖孔压(水)水试验成果,分布于河床底部的冲洪沉粘土渗透系数平均值为1.81×10 -4cm/s,属于中透水层;下伏二迭系龙潭组泥岩夹砂粉岩,岩石风化剧烈,节理裂缝发育。其中ZK1~ZK2~ZK3孔分别以15.0m、20.0m、20.2m一线为界。界限以上岩层透水率q=14~102Lu,平均透水率为q=59Lu,多属中等透水层;局部为墙透水层透镜体。一下岩层透水率q=4.8~9.4Lu。平均透水率为q=7.3Lu,为弱透水层。从钻孔压水实验成果看,中等透水层主要分别于河床底部的冲洪积层和分部于河床两岸的全风化泥岩夹泥砂岩,为坝基主要渗漏层。坝基基岩的上部分化严重,谁着深度的加深,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岩层的透水层逐渐减弱,但任存在绕坝渗漏的可能。
(2)、坝肩
根据地表地质测绘和钻探勘查资料。左岸坡地形坡地位20~30 o,右岸坡度地形为15~25 o。为斜坡地形地形较开阔。两坝肩分部有残坡积粉质粘土、含砾粉质粘土和二迭系上统龙潭组之泥岩、粉砂岩。地表出露岩层全—强分化。节理裂隙发育。岩层倾向为81~127 o,倾角为54 ~80 o。岩层倾向大于地质坡度,坝肩岸坡稳定性较好。据ZK1、ZK3钻孔压水实验成果。左坝肩ZK1孔深15.0m以上为中等透水层,岩体透水率q=35Lu;以下岩体透水率q=7.6 ~8.8 Lu,属弱透水层。右坝肩ZK3孔深5.0m ~20.2m段岩体透水率q=14~102 Lu,平均透水率q=79Lu。属中等透水层夹有强透水透水镜体。以下岩体属弱透水层,透水率为q=4.8 ~7.9 Lu。平均透水率为q=6.4Lu。目前,大坝右坝角发生渗漏现象,判定为坝肩结合部发生渗漏所致。坝肩存在绕坝渗流条件。
(3)、坝体
根据钻探与探坑勘查资料,坝体为灰红、灰紫、灰黄色的含砾粉质粘土,潮湿,可塑状。砾石含量为15 ~30%。粒径0.3~3cm,最大粒径达10cm。砾石棱一次棱角状。砾石成分为墙分化泥岩、粉砂岩。
根据标灌试验成果分析;坝土离散性较大,反映坝土填筑均匀性降低,施工碾压质量较差,结构不密实。这些都会影响大坝的抗滑稳定及安全。
据ZK2~ZK4钻孔对坝土进行的6段注水试验成果,渗透系数为3.33×10 -4cm/s~1.96×10 -3cm/s,平均值为9.76×10 -4cm/s,坝体属于中等透水层。参照现场资料,判定大坝石坝脚渗漏为坝体与岸坡结合部渗漏所致,且大坝存在安全隐患。
1.3 工程建设内容
本单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4 工程建设布局及结构型式
1.4.1 工程建设布局
隧洞洞身段全长m,由进口引渠段、有压洞段、竖井段、无压洞身段、出口明渠段等几部分组成。
1.4.2 工程结构形式
(1)进口引渠段
进口引渠底板高程为m,长m,底宽3.1m~2.m,隧洞进口前设置拦污栅,拦 污 栅 断 面尺 寸2.1×3.1m(b×h),进口段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支砌,挂网喷护砼支护洞脸部份采用。
(2)进口渐变段
进口渐变段长m,里程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