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解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ICC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应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肝素帽或无菌接头内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或取下后应立即更换。 应监测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评估,尽早拔除。 外周留置针应72-96h更换一次。 经输液接头(或接口)进行输液及推注药液前,应使用消毒剂多方位擦拭各种接头(或接口)的横断面及外围。 操作前后不应用戴手套取代手卫生。 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溶液(年龄2月的婴儿慎用),0.5%以上有效碘浓度的碘伏或2%碘酊溶液和75%酒精。 目的: 1.保持导管通畅 2.把导管内残留药液冲洗干净 3.防止不相容药物和液体的混合 4.冲干净导管内血液,防止导管内细菌滋生 治疗间歇期: 1次/W、2次/W (可配合换膜时) 咳嗽频繁需增加冲管次数 治疗期间 :每次静脉输液前、给药后 输注血液或血制品前后 输注TPN、脂肪乳、粘滞性液体前后 连续输液时, 应每8小时冲洗一次 存在药物配伍禁忌时 冲洗频率 液体渗出: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液体外渗: 指在静脉输液过程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导管脱出: 导管固定不良或在关节部位穿刺,患者活动过度。 局部静脉内压增高: 静脉痉挛:药物输入后局部刺激损伤血管内膜所致。 血管硬化: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硬化、雷诺综合征、肝硬化等是血管硬化、管腔变窄、血流迟缓、静脉回流不畅,造成静脉内压增高。 长期输注高渗液或碱性液引起局部静脉炎或静脉血栓。 药物因素: 其他因素:如栓塞形成、穿刺点上段有原穿刺点等 高渗性溶液:50%GS、甘露醇、肠外营养; 阳离子药物: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等; 碱性药物: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硫喷妥钠等; 缩血管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垂体后叶素等; 腐蚀性药物: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柔红霉素等。 分级 液体渗出的临床表现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小于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2.5-15cm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大于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科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cm,循环障碍,轻度到中度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发泡剂或刺激性液体渗出。 按INS标准分为5级 评估渗出的风险因素:年龄、健康状况、治疗方案、输入药液的性质、留置导管的型号。输注腐蚀性药物宜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正确评估穿刺部位:避开关节部位,尽量避免在下肢及瘫痪侧肢体留置导管,避免相同部位反复穿刺。 妥善牢固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侧肢体活动过度,尤其是老年、小儿、躁动患者,必要时适当约束肢体。 严密观察,急早判断,经常询问患者穿刺部位有无不适,交流障碍者更应注意观察。 输液过程中定期巡视,观察穿刺穿刺部位有无发红、水肿、疼痛,皮肤有无紧绷、硬化或冰凉等渗出等表现。 输入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腔内。 输入速度要适当,勿使肢体受压,穿刺侧肢体上方衣物勿过紧,避免静脉内压力过高。 立即停止输液,如为发泡剂及刺激性药液外渗要尽量自静脉注射处以空针回抽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PVC. 遵医嘱实施治疗和护理干预: 药物外渗时可在局部组织注射药物进行解毒,用1ml无菌注射器抽吸解毒药物作局部皮下封闭,封闭范围大于发生渗漏去。 冷敷如蒽环类抗癌药、紫杉醇等,在外渗早期局部用冰袋冷敷6—12小时,并注意防止冻伤。 热敷:草酸铂及长春新碱类药物局部可用33%硫酸镁湿热敷。 持续观察与评估外渗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肢端血运等,并记录。 多由于机械性阻塞或冲封管不当所致。表现为滴速减慢或滴注停止,无法冲管或抽回血。 检查患者体位和输液装置有无受阻,及时发现和处理机械性阻塞。 正确固定导管,预防导管打折、移动或滑出。 严格遵守冲封管原则,采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 留置针延长管的夹子夹闭位置应靠近留置针尾部。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如输注两种药物之间有配伍禁忌,输完第一种药物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或更换输液器。 输入PN、脂肪乳和中药制剂时应选择精密过滤输液器。 避免留置PVC的肢体下垂,以免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关于冲管: 01.正确及时冲封管 02. 持续长时间缓慢滴注的液体,每8-12小时冲管一次 03.高粘质液体、血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