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物桂枝汤_圣济总录卷二十一_减法方剂树.doc

发布:2024-10-20约5.3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6

四物桂枝汤_圣济总录卷二十一_减法方剂树TOC\o1-3\h\z\u

四物桂枝汤_圣济总录卷二十一_减法方剂树 1

1. 原方 3

1.1. 组成:桂3分(去粗皮),麻黄(去根节)3分,附子(炮制,去皮脐)1两,干姜(炮)1分。 3

1.2. 功效:伤寒阴盛。 3

1.3.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3

2. 正阳汤 3

2.1. 减:麻黄 3

2.2.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桂(去粗皮)3分,干姜(炮)半两。 3

2.3. 功效:阴毒伤寒,上气喘促。 3

2.4.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3

3. 黑神散 3

3.1. 减:干姜 3

3.2. 组成:附子3两(去脐皮,烧令烟尽),麻黄(去节)1两,桂(去粗皮)半两。 3

3.3. 功效:阴毒伤寒。 3

3.4.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3

4. 姜附丸 3

4.1. 减:桂、麻黄 3

4.2. 组成:附子2两(炮),干姜1两。 3

4.3. 功效:心肺伤动,冷痛。 4

4.4. 来源:方出《肘后》卷一,名见《外台》卷七 4

5. 干姜丸 4

5.1. 减:桂、麻黄 4

5.2. 组成:干姜6分,附子4分。 4

5.3. 功效:伤寒。 4

5.4. 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引《深师方》 4

6. 干姜附子汤(《伤寒论》。) 4

6.1. 减:桂、麻黄 4

6.2. 组成:干姜1两,附子1枚(生用,去皮,切8片)。 4

6.3. 功效:汗下伤阳,昼躁夜静,不呕不渴,表证不见,身无大热,脉沉微;中焦阳虚,寒饮内停,心腹冷痛;中寒晕倒,四肢厥冷,眩晕无汗,或自汗淋漓者。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复躁热。中寒厥逆,眩晕无汗,或自汗淋漓,及外热烦躁,阴盛格阳。 4

6.4. 来源:《伤寒论》 4

7. 附子散 4

7.1. 减:桂、麻黄 4

7.2. 组成:附子(生,锉)2枚,干姜(炮)2两。 4

7.3. 功效:小儿冻足烂疮。 5

7.4.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5

8. 附姜汤 5

8.1. 减:桂、麻黄 5

8.2.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5钱,干姜(炮)5钱。 5

8.3. 功效:腠理素虚,卒暴中寒,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阴盛于内,逼其阳亡于外,外显假热躁烦。 5

8.4. 来源:《法律》卷二 5

9. 附桂散(《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5

9.1. 减:麻黄、干姜 5

9.2.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桂(去粗皮)半两。 5

9.3. 功效:伤寒时气。 5

9.4.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5

10. 附子粥 5

10.1. 减:桂、麻黄 5

10.2. 组成:附子1分(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裂,锉)。 5

10.3. 功效:冷痢,饮食不下。 5

10.4. 来源:《圣惠》卷九十六 5

11. 白通汤 5

11.1. 减:桂、麻黄 6

11.2. 组成:干姜2两,附子(生用)2两。 6

11.3. 功效:伤寒发热,大便自利。 6

11.4. 来源:《易简》 6

原方

组成:桂3分(去粗皮),麻黄(去根节)3分,附子(炮制,去皮脐)1两,干姜(炮)1分。

功效:伤寒阴盛。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正阳汤

减:麻黄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桂(去粗皮)3分,干姜(炮)半两。

功效:阴毒伤寒,上气喘促。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黑神散

减:干姜

组成:附子3两(去脐皮,烧令烟尽),麻黄(去节)1两,桂(去粗皮)半两。

功效:阴毒伤寒。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姜附丸

减:桂、麻黄

组成:附子2两(炮),干姜1两。

功效:心肺伤动,冷痛。

来源:方出《肘后》卷一,名见《外台》卷七

干姜丸

减:桂、麻黄

组成:干姜6分,附子4分。

功效:伤寒。

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引《深师方》

干姜附子汤(《伤寒论》。)

减:桂、麻黄

组成:干姜1两,附子1枚(生用,去皮,切8片)。

功效:汗下伤阳,昼躁夜静,不呕不渴,表证不见,身无大热,脉沉微;中焦阳虚,寒饮内停,心腹冷痛;中寒晕倒,四肢厥冷,眩晕无汗,或自汗淋漓者。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