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2019)必修1 4.1认识人工智能- 说课稿.docx
高中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2019)必修14.1认识人工智能-说课稿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高中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2019)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认识人工智能”。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在其中的作用。
2.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分析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探究和创作,激发创新意识。
4.强化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等。此外,学生对数学基础也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逻辑思维和数据处理方面。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生对科技领域通常抱有较高的兴趣,对人工智能这一新兴领域尤其感兴趣。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愿意接受新知识。学习风格方面,多数学生偏好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学习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原理可能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来辅助学习。此外,学生在面对人工智能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时,可能存在价值判断上的困惑。在操作实践环节,学生可能对编程或算法设计感到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此外,学生可能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和实际应用场景了解不足,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知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应用前景等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3.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编程软件进行简单的AI程序设计,加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人工智能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2.互动软件:使用教学软件模拟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AI的应用。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的短片,如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等,引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工智能?它为什么如此重要?”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看法。
**讲授新课(15分钟)**
1.定义人工智能:讲解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
2.人工智能的应用:介绍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医疗、教育、金融等。
3.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讨论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挑战,如隐私保护、就业影响等。
**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课堂提问(5分钟)**
1.随机提问:针对讲授内容,随机提问学生,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2.深入探讨:针对一些复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师生互动环节(15分钟)**
1.互动讨论:教师提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工智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对话。
3.问答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解决问题:针对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2.核心素养拓展:结合人工智能的应用,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双边互动(5分钟)**
1.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人工智能项目的设计方案、编程代码等。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