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抵抗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 .pdf
利妥昔单抗抵抗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
【摘要】近年来,利妥昔单抗逐渐应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
ranousnephropathy,IMN)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治疗
IM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可使60%~80%的患者获得缓解。其余20%〜
40%的患者可能存在利妥昔单抗抵抗性,其可能的机制包括:利妥昔单抗生物利
用度降低;利妥昔单抗被靶向B细内化;抗利妥昔单抗抗体的产生;慢性、不
可逆性的肾小球损伤;无法有效清除次级淋巴器官中的自身反应性B细克隆。
存在利妥昔单抗抵抗性的IMN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和挑战。IMN作为一种自
身抗体驱动的疾病,使得B细靶向药、浆细靶向药、补体抑制剂等使用合理
化,也真正实现了对IMN患者的个体化管理。本文主要综述了利妥昔单抗抵抗性
膜性肾病的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旨在为IMN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膜性;利妥昔单抗;B淋巴细刺激因子;抗原,
CD20;蛋白酶体抑制剂;补体灭活剂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IMN)是一种自
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其病理特征在光镜和电镜下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
复合物沉积和基底膜增厚。该病的核心机制在于机体产生了针对足细抗原的自
身抗体,进而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30%〜40%的IMN患者能自
发缓解,而约1/3的患者将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
RD)[1-2]o抗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A2receptor,PLA2R)抗体、
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rombospondintype1domain■containing7A,
THD7A)抗体等自身抗体的发现加深了我们对IMN发病机制的了解,也进一步揭
示了B细在IMN中的致病作用[3]。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一种
针对B细表达抗原CD20的特异性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其作用机制主要是
通过抗体依赖性细毒性(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
city,ADCC)、抗体依赖性吞噬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
tedphagocytosis,ADCP)和补体依赖的细毒性(complementdependentc
ytotoxicity,CDC)等途径,靶向耗竭CD20+B细[4],从而实现对B细介
导的免疫反应的抑制。2002年,Remuzzi等[5]通过开展RTX治疗IMN的临床
研究,证实了RTX的有效性,该研究为RTX治疗IMN奠定了基础。其后,多项临
床研究也证实了RTX的有效性和安全性[6-11]o对于伴有严重慢性肾脏病(c
hronickidneydisease,CKD),特别是CKD4、5期的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患者,RTX可使50%〜69%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或部分缓解[1
2-13]o目前,RTX已成为治疗IMN的一线药物。然而,20%〜40%的患者对RTX
的第一个疗程没有反应[6-8],5%〜28%的患者在缓解期后复发[7-10]。对于
这些患者,需要了解治疗失败的原因,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缓
解率并降低复发风险。本文概述了RTX抵抗性IMN诊治的最新进展,以期为IMN
患者提供最佳和个性化的治疗。
一、RTX抵抗性IMN的定义
RTX抵抗性IMN可定义为在RTX疗程后没有临床缓解和/或免疫缓解(即抗
体滴度低于ELIA检测阈值或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为阴性)。了解治疗失败背后的
机制有助于制订RTX抵抗性IMN的其他治疗策略。
二、RTX抵抗性IMN发生的可能机制
R1T.X生物利用度降低:由于RTX会与白蛋白结合且其会随患者的尿液而丢
失,使得RTX在MN患者治疗中,半衰期较短、暴露量较低,与其他非肾病性自
身免疫性疾病相比,在IMN治疗中RTX的生物利用度相对较低[14-15]。研究
表明,有56%的IMN患者,在RTX输注(lOOOmg/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