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习小组内ABC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及操作规范.doc

发布:2023-08-22约1.7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习小组内ABC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及操作规范 一、ABC学习共同体的来源及意义 我校目前的课堂上出现了学生精力严重流失的现象,最严重的时间段出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互动这两个阶段。小组人数过多、少数人参与、细声研讨不足、形式多于内容且一些学生的思想游离于所展示的内容之外。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解决学生课堂精力流失问题。为此,学校决定,借鉴株洲市景弘中学的的先进经验,构建“ABC学习共同体”,这是从结构层面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的重要举措。 二、什么是ABC学习共同体? “ABC学习共同体”是指在学习小组内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即ABC三层学生)共同组成的高效学习帮扶团体。团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关系。如果把学习小组看作一个生命体的话,每一个学习共同体便是这个生命体的细胞。 1、“ABC共同体”中的ABC具有双层含义 (1)是共同体的代号,每个学习小组都有三个共同体,分别命名为A共同体,B共同体,C共同体。 (2)是共同体内成员层次的区分,每个共同体内都有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于最优帮扶。 2、共同体成员的编号 学习小组的成员,按ABC三个层次分成AAABBBCCC,ABC分别组合,形成三个ABC共同体,分别命名为A共同体、B共同体、C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的A层次学生记作1号,B层记作2号,C层记作3号,具体到共同体,则A共同体的三位同学编号分别为:A1,A2,A3,以此类推就出现:B1,B2,B3;C1,C2,C3。 三、ABC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1、组建与座位分布方式 按照学习小组建设的“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先初步建立好学习小组的框架,然后根据学生的学科综合成绩,排出ABC三个层次,再考虑学生的性格和学习习惯的互补性进行微调。 (1)三个“三角形”分布方式 ①10人组的排布: B1 C2 A2 C3 B3 C1 A1 B2 A3 B3 ②8人组的排布: C1 B2 A2 B3 B1 A1 C3 A3 ③9人组的排布: B1 C2 A2 C3 B3 C1 A1 B2 A3 (2)两“横”、一“三角形”分布 C2 A2 B2 C3 B3 B1 A1 C1 A3 2、ABC学习共同体的分工 仍然按照学习小组组建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要求,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成员应在A层次学生的安排下各自有自己的任务,一般遵循的原则是“C层展示,B层补充,A层点评与提升”,要杜绝形成以A层学生为主体的展示专业户,杜绝B、C层学生被动接受,成为专职听众和记录员。 四、ABC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上的操作规范(见附表) 五、ABC学习共同体的优化策略 1、本班的ABC学习共同体应该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班主任应该与任课老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尽可能多的考虑共同体内的互补性。 2、在班主任对学习共同体建立完成以后,应该将本班的座位表以及近两次学习成绩交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学习共同体的ABC层次划分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遇到某个学习小组呈现极其不均衡的状态应该与班主任协调做出及时的调整。 3、ABC学习共同体倡导“先死后活”的构建,先让学生在构建的初期对学习共同体有一个“形” 稳定印象,然后逐步调整与完善在小组分工中的细节问题。同时,应强调:构建学习共同体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工作,任课老师应该在班主任的提供的框架下针对自己的课堂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要保证学习共同体的“形”的形成和“实”的延续。 4、ABC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阶段的学习情况对学习共同体的层次和分工做出相关的调整。 5、班级的评价应该向学习共同体倾斜,每周可以评出“展示优秀学习共同体”,每月根据学习考试评出“优秀学习共同体”,“进步最大共同体”。对这些共同体实行捆绑加分以及发放荣誉证书进行表彰。学校层面也会对共同体的存在予以重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