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二十一课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十一课》教学设计黄市学校 汪蓉一、教材分析《弟子规》第二十一课围绕“信”这一理念,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通过“三勿”(勿轻言、勿轻传、勿轻诺)教导我们做到如何为真、如何言而有信。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以名人华盛顿的樱桃树的小故事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以伟人做学习的榜样,为学生的具体日常行为提供了方向。故事《崇祯轻信误国》以生动的事例诠释“见未真、知未的”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历史故事的形式,从反面告诉我们信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弟子规》的第五篇《信》,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能力目标:通过古文的学习,感受古人的诚信和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作用。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诚实守信、注重自我品德修养的教育。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熟读第二十一课,理解性背诵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传统优秀品德,学会诚实做人,踏实为人。教学课时:1课时三、设计理念紧扣“信”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课外延伸教学五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2、四化并用,优化组合。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事中引发再度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结合拓展,设情境,在课堂生成“见未真、知未的”情境,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再现教学情境化。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明理察失,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张扬教学生活化。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最近听别的任课老师说你们最近表现越来越好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爱动脑筋……但是老师不敢相信这些,为什么呢?因为《弟子规》教育我们说“见未真,勿轻言”。那你们的表现到底是怎么样呢?是不是如其他老师所说的那般优秀,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过渡:同学们,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又一次的学习《弟子规》,你们一定会收获许多做人的道理,成为谦谦君子。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一起接受圣贤的熏陶,学习做人的道理。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跟人之言——信有关,也就是《弟子规》的第二十一课。???????? 板书课题:信——第二十一课(二)、???情境渲染, 诵读经典,熟读成诵。1、播放背景音乐《阳关三叠》,课件出示学习内容: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师:古人说得好:“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让我们直面经典,大声地朗读每个句子。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a、自由读,提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提问: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猜一猜……)b、自由读文本,师来回巡视。c、检查自读情况,提示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d、(师:同学们读的可真认真!谁能当小老师,教大伙读读?)指名读、全班同学跟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一起来帮助他纠正读音)e、师范读,学生跟读。(听你们读得津津有味,我也想读一读了,愿意跟汪老师读一读吗?)f、齐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经典2、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诵读了之后,是不是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呢,检查一下(1)指名学生运用自己的话解释文本内容a、师指导重难点字词的解释:言、传、宜、诺,师帮助学生找规律背:否定词和关键字(2)在理解的基础上男女生对读、竞赛读(给优胜者以红花奖励)。3、试背:采用多种形式读,做到熟读成诵。(三)、学以致用,,塑造高尚情操圣人告诉我们说:“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刚才同学们诵读了古文经典,也理解了课文意思,现在让我们运用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想对ta说(课件出示实例)咕咚的故事兔子正在湖边玩,突听“咕咚”一声,吓得魂飞魄散,撒腿就跑,边跑边喊“咕咚来啦,快逃命啊!”于是沿途的狐狸野猪土狗豺狼纷纷夺路狂奔,逃命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连老虎都屁滚尿流地撒丫子跑。后来终于撞见狮子,狮子问:跑什么呢?众兽回答:咕咚来了呀!狮子奇怪,带领大家回湖边探个究竟,一阵风过,“咕咚”一声,原来是只木瓜掉进水里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勿轻言、勿轻传。生再读“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同学间的故事小红和小明两个人是很要好的同桌。期中考试的时候,小明遇到一道难题做不来了,他看见小红已经把试卷做完了,便小声的央求小红给他抄。小红想到两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好,便一口答应了,但是小红又想到老师的话,便又把试卷抽回来。小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