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街施工图设计文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源县劳动街道路改扩建工程
(则新路——恰普河路)
施工图设计文件
(全长675.2m)
二0一一年四月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1设计依据
1.1已批准的道路改造方案
2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有关资料。
3技术规范、标准和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3.1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结构计算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F4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3.2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计算行车速度: 50km/小时
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标准轴载:BZZ-100
交通饱和设计年限:15年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沥青路面为15年
3.3 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选用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及验收标准)
4 工程概况
4.1工程范围及规模
劳动街规划为城市主干路,本次设计范围为东起则新路,西至恰普河路,全场675.23米,为旧混凝土道路破除的新建扩宽工程。
4.2 主要设计内容
本工程设计内容为全线道路的平、纵、横、路面结构设计;绿化设计,路灯、线路及安装设计,供排水、供暖管道新建和改造,跨路管沟以及附属的巷道硬化设计。其它道路配套工程设计另行出图。
4.3工程资料
4.3.1旧路面调查资料及设计应用
资料
现状路面为单幅路,路面宽10米,路北侧绿化带宽20米,南侧宽4米,没有人行道,道路于2000年改建,全段旧路路面结构为,车行道混凝土厚22cm,灰结层15cm,原旧沥青路面5cm,总厚度42cm左右;由于该路段的路面结构基层强度较低,抗裂性能差,同时随着近几年交通量的增大,目前机动车道混凝土路面断裂和不均匀沉降非常严重,严重影响行车;根据弯沉测定,旧路面的计算弯沉值已不符合要求,需进行补强,厚度在30cm左右。
2)综合以下原因,设计旧路破除,进行道路新建。
a、经沿街调查,如果采用道路补强抬高道路,对相交道路、周围单位和庭院排水产生不利影响。
b、经过经济比较,如果进行道路补强节约效益不太明显。
4.3.2 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应用
本段道路地质情况良好,符合设计要求。
5 平面设计
5.1 线型控制
根据规划给定的坐标控制点,依据规划道路走向定线。定线条件详见《平面设计图》
6 纵断面设计
6.1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上以现状道路及与之相交道路路面为依据,并充分考虑沿线道路两侧建筑物及院落的标高、各单位的路面排水等问题。
6.2本段道路设计纵坡控制在0.01%—0.26%。
7 横断面设计
7.1 道路全线规划断面为:44m(红线)—20m(绿化带)—4米水渠——4m(绿化带)—10m(机动车道)—4m(人行道),本次按规划一次实现。
7.2 路面横坡:机动车道:1.5%
人行道: 2%
8 路基、路面设计
8.1路基设计
8.1.1路基填料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有机土、草皮、生活垃圾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
8.1.2施工过程中,如发现软弱夹层等地质不良的地段,要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换填天然级配砂砾。具体换填施工详见国标《城市道路软土地基处理》05MR301中的换土垫层处理软基设计图及施工说明。
8.1.3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宜大小伙等于30MPa,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30MPa。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因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
8.2路面结构设计
8.2.1机动车道
1)道路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结构:总厚度10cm,其中10cm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4cm(AC-13)+6cm(AC-16)。
各层次使用的沥青必须达到90号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按夏炎热区重载交通;设计空隙率按5%进行控制。动稳定度、水稳定性、低温、渗水检验指标及沥青混合料主要验收指标详见《城市道路——沥青路面》05MR201附录附表4——1和4——2粘层沥青采用PC-3阳离子乳化沥青。
8.3人行道铺装结构:铺装总厚度19cm。结构为:6cm厚水泥混凝土步道砖,3cm厚砂垫层,10cm厚C15混凝土垫层。
8.4 路缘石:机动车道立缘石为70×15×35cm大理石条石、平缘石为50×30×12cm混凝土条石,。
9 路灯线路、供排水、 供暖管设计
9.1道路上原有各种管线检查井应按照新的设计路面高程作调整,不得遗漏和覆盖原有检查井。
9.2 绿化带和人行道地下的供排水、供暖管道与道路同步施工。
9.3路灯间距为35米,电缆采用直埋方式敷设,并在上下部铺设≥10cm厚的砂垫层,遇庭院路口套硬质塑料管,跨路套钢管,埋设深度为60-80cm。
路灯基座详见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