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住宅建筑结构统一技术措施的理解应.doc

发布:2015-09-18约8.89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住宅建筑结构统一技术措施》的理解应用 任 旭 3.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3.1基础设计 3.1.1 天然基础 筏板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进行整体分析计算,柱下条形基础可按倒梁法计算。筏板基础宜按照有限元法计算其内力及配筋。采用天然基础时,应按规范要求计算地基变形量,且应保证其满足规范允许值要求。 《地基规范》3.0.2条(强条),按甲、乙及丙级地基分别规定;甲、乙级须计算,丙级有五种情况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翼板、梁板式筏板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基础梁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3%;梁、板上部钢筋全跨贯通,底部钢筋应不少于1/2全跨贯通。梁两侧腰筋不小于Φ12@250。 注意倒梁说明 3.1.2桩及承台 灌注桩竖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在非地震区取0.2%,地震区建议按表.3.1.2配筋。 表.3.1.2 灌注桩配筋 桩径 D (mm) 桩基安全等级 一级(A1) 二级(A2) 主筋 箍筋 加劲筋 主筋 箍筋 加劲筋 400 6Φ16 Φ6@250 Φ12@2000 6Φ16 Φ6@250 Φ12@2000 500 7Φ16 Φ6@250 Φ12@2000 7Φ16 Φ6@250 Φ12@2000 600 8Φ18 Φ8@250 Φ12@2000 8Φ16 Φ6@250 Φ12@2000 700 10Φ18 Φ8@250 Φ12@2000 10Φ16 Φ6@250 Φ12@2000 800 12Φ18 Φ8@250 Φ14@2000 12Φ16 Φ6@250 Φ14@2000 900 12Φ20 Φ8@250 Φ14@2000 12Φ18 Φ6@250 Φ14@2000 1000 14Φ20 Φ8@200 Φ14@2000 14Φ18 Φ8@250 Φ14@2000 1100 16Φ20 Φ8@200 Φ14@2000 16Φ18 Φ8@250 Φ14@2000 1200 18Φ20 Φ8@200 Φ16@2000 18Φ18 Φ8@250 Φ16@2000 1300 20Φ20 Φ8@200 Φ16@2000 20Φ18 Φ8@250 Φ16@2000 1400 22Φ20 Φ8@200 Φ16@2000 22Φ18 Φ8@250 Φ16@2000 1500 24Φ20 Φ8@200 Φ16@2000 24Φ18 Φ8@250 Φ16@2000 1600 26Φ20 Φ8@200 Φ16@2000 26Φ18 Φ8@250 Φ16@2000 1700 27Φ20 Φ8@200 Φ16@2000 27Φ18 Φ8@250 Φ16@2000 1800 29Φ22 Φ8@200 Φ18@2000 29Φ20 Φ8@250 Φ18@2000 1900 30Φ22 Φ8@200 Φ18@2000 30Φ20 Φ8@250 Φ18@2000 2000 32Φ22 Φ8@200 Φ18@2000 32Φ20 Φ8@250 Φ18@2000 2100 33Φ25 Φ8@200 Φ18@2000 33Φ22 Φ8@250 Φ18@2000 根据广东地基基础规范10.3.9条,最小配筋率在非地震区取0.2%;地震区,当桩身直径为400~2000mm时,截面配筋率取0.65%~0.3%,(小桩径取高值,大桩径取低值,中间可线性插值)。 国家规范8.5.2条,截面配筋率取0.65%~0.2%,未分非地震区和地震区。 桩基安全等级见94规范3.3.3条,一般取二级。 大直径桩间支承剪力墙的承台梁应按非抗震框支梁的构造要求配筋。在无底板情况下,单桩承台间拉梁应按拉弯构件计算,弯矩取两端墙柱底弯矩,拉力按两端柱的最大轴力的1/15(7度)、1/10(8度)取值。对一般为协调变形而设置基础拉梁,应按非抗震框架设计,纵向拉力应按两端柱的最大竖向轴力的1/15取,再根据此拉力计算纵向受拉钢筋。如该梁还同时承担竖向荷载(如墙体),则该梁的钢筋应按拉弯构件计算。 支承剪力墙的承台梁应按非抗震框支梁的构造:梁上、下部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3%;沿梁高配置不小于Φ16,间距不大于200mm腰筋;支座处箍筋加密,加密区最小面积含箍率不应小于0.9ft/fyv。 参照广东地基基础规范10.5.3条第4点确定。拉梁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平衡柱底弯矩,改善桩的受力条件。8度区基底地震剪力一般不超过竖向荷载的10%,按此数值配置受拉钢筋使其能起传递地震力的作用。7度区可取其一半(此处取值偏于安全)。 计算承台钢筋时,应按实际桩反力来计算。钢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