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季风动力学试卷A(参考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卷
2012-2013学年 第2学期 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 课程试卷( A 卷)
本试卷共 页;考试时间 100 分钟;任课教师 周顺武 ;出卷时间 2013 年 6 月
大气科学 系 气象学、气候系统、气候资源 专业 2012 年级 班
学号 姓名 得分
填空题 (每小 2 分,共 分)
、南海夏季风建立是以 西南风 建立、 对流 发展和 降水量 显著增加为主要标志。
2、当欧亚大陆冬季雪盖增加时,陆面反照率 低 ,陆面温度较 低 ,海陆温差 减小 ,导致东南亚夏季风偏弱。
3、东亚夏季风包括南海-西太平洋的 热带 季风区和大陆-日本 副热带 季风。
、夏季风变化主要大气 季节内振荡 和 年际振荡 以及 十年以上的年代际变化 等多个时间变化尺度。
、吴国雄等提出的第一级热力适应(感热加热适应)可解释为底边界异常的感热加热在近地层形成 气旋式 环流,其东部异常发展的偏 南 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增暖时,从菲律宾周围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将 增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 北 ,我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 少 。
、李崇银等关于东亚冬季风-暖池状态-ENSO循环关系:持续的强东亚冬季风将导致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持续的 西 风异常;而异常的赤道纬向风异常,导致 El Nino 事件的发生。
简答题 (每小题 分,共 2 分)
全球有哪些季风区,亚洲季风区主要有哪些成员?
回答:全球季风主要在赤道以北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主要有亚洲季风,非洲季风区和北美季风区。亚洲季风系统由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而东亚季风又可划分为“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季风”和“中国大陆东部-日本的副热带季风”。
什么是大洋暖池,简述其形成原因。
回答:大洋暖池(Warm Pool)称热库或暖堆,一般指的是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多年平均海表面温度在28℃以上的暖海区。
答出这1点得2分
暖池的形成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变化和大洋风场的作用导致的,而海水巨大的热惯性又延缓了这一变化的进程。
答出这1点得2分
总之,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交换、自东向西信风吹送等的作用,大量暖水逐渐积蓄在暖池,致使该区海表温度比东太平洋高出3℃~9℃。
答出这1点得2分,全部答对得6分
南亚夏季风指数WYI)的含义及其动力学依据?
为了反映大范围南亚夏季风的强度,Webster和Yang(1992)年定义南亚夏季风指数(WYI)为:0(~20(N,40(~110(E区域内850hPa和200hPa之间的平均纬向风垂直切变。即该区域低层850hPa的平均纬向风减去高层200hPa的平均纬向风。当该指数偏高(低)时,表明低层西风偏大(小),而高层东风偏大(小),表明南亚地区季风偏强(弱)。
简述印度季风的主要组成系统?
南半球低空的马斯克林高压季风槽南亚高空反气旋(南亚高压索马里低空越赤道急流高空自北半球向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
看图分析题 (第1题 10 分,第2和第3题每题 15 分,共 40 分)
、图为气候平均降水沿110°-140°E平均的时间—纬度剖面(单位:mm/day)分析副热带和热带地区以20°N为界随时间(候)的演变特征
图 气候平均降水沿110°-140°E平均的时间—纬度剖面(单位:mm/day)
由图可见,从3月下旬(16候)后超过6mm/day的降水出现在25°-30°N的副热带地区,随着西南风向北延伸,雨带也向北移动,其北侧降水在36候左右达到最强(10mm/day)。另外在30候以前,副热带地区的雨带也表现出向南扩展的迹象。此外,在20°N以南的东亚热带地区也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雨带其中超过10mm/day的强降水则主要集中在33~52候,与东亚副热带相比,热带雨季开始晚,但降水强度大。这与陈隆勋等(2000)利用台站资料分析的结果一致。
、图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给出的东亚地区对流层低层(850hPa)多年平均经向风和纬向风沿110°-140°E平均的时间—纬度剖面图。分析副热带和热带地区以20°N为界经向风和纬向风随时间(候)的演变特征及其差异
图 多年平均850hPa经向风(a)和纬向风(b)沿110°-140°E的时间—纬度剖面图(单位:m/s)
图分别给出了多年平均东亚地区(850hPa)经向风和纬向风的时间—纬度剖面图,在经向风时间—纬度剖面图中(图a),超过2m/s的南风最早于3月中旬(16候)出现在20(-30(N的副热带地区;超过4m/s的风速出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