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架构以及任务分工.docx
组织架构以及任务分工
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一个组织整体的结构,是在企业管理要求、管控定位、管理模式及业务特征等多因素影响下,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搭建流程、开展业务、落实管理的基本要素。常见的组织架构形式包括中央集权制、分权制、直线式、矩阵式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多种变形,如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等。以下是对几种常见组织架构的简要介绍:
直线制: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这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难以胜任。因此,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
职能制: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这种结构要求行政主管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相关的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因此,下级行政负责人除了接受上级行政主管人指挥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是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责任制,还容易造成纪律松弛、生产管理秩序混乱。因此,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制,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对所属下级的指挥权,并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而职能机构和人员,则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不能对直接部门发号施令,只能进行业务指导。这种结构形式综合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优点,既保持了直线制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制发挥专业管理职能作用的长处,从而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但其缺点是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容易发生脱节和矛盾。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这种结构形式是把一个企业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权力下放,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于外部环境的研究和制定长远的、全局性的发展战略规划,同时使各事业部有较大的自主权,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缺点是各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容易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忽视企业整体利益,可能导致各事业部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内耗。
模拟分权制:这是一种介于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的结构形式。许多大型企业,如连续生产的钢铁、化工企业由于产品品种或生产工艺过程所限,难以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事业部。又由于企业的规模庞大,以致高层管理者感到采用其他组织形态都不容易管理,这时就出现了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形式。所谓模拟,就是要模拟事业部制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而不是真正的事业部,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享有尽可能大的自主权,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目的是要调动它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解决了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高层管理人员将部分权力分给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缺点是不易为模拟的生产单位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同时各生产单位领导人不易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任务分工
任务分工是指在组织内部,将各项任务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分配给不同的部门、团队或个人,以确保任务的有效完成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下是一些关于任务分工的原则和建议:
明确分工规则:任务分工要有明确的、大家公认的规则,这样当一个任务出现时,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规则判断应该分给哪个小组,或者如何将任务分解、将哪部分任务分给哪个小组。这样的规则需要公平合理,并贯彻执行,使得之后的任务分配无需领导决定而各组员都已心中有数。
考虑专业能力和资源:在分配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各部门、团队或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