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6.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D)1.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包括 A.市场的测评规则B.行业的测评标准 C.国家的测评机构 D.企业的测评制度
(A)2.按测评的内容指标体系分,人员素质测评可分为A.德、勤、能、绩四个方面 B.以人为中心等几个方面C.以地位为中心等几个方面 D.自评与他评
(B)4.测评时,可以通过各种仪器检验和运动项目检验的内容是A.德B.能C.勤D.绩
(A)5.可采用各种问卷、民主评议、调查法和模拟法测评的内容是A.德B.能C.勤D.绩
(D)6.对于选拔性测评而言,保证选拔结果最后在选拔人员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前提的原则为A.公平性B.公正性C.差异性D.可比性
(B)7.其结果只供内部掌握与参考的素质测评是A.开发性测评B.诊断性测评C.配置性测评D.考核性测评
(C)9.具有概括性特点的测评是A.选拔性测评B.开发性测评 C.考核性测评D.配置性测评
(C)10.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方式主要有A.全国统一考试B.公务考绩制C.选、举、考、用四种D.聘任制
(A)12.X理论是指 A.经济人假说 B.社会人假说C.自我实现人假说 D.复杂人假说
(C)13.Y理论是指A.经济人假说B.社会人假说 C.自我实现人假说 D.复杂人假说
(B)14.20世纪20~30年代,梅奥在霍桑试验基础上提出A.经济人B.社会人假说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假说
(A)15.超Y理论,又称A.权变理论B.经济人理论C.关系理论 D.社会人理论
(D)16.多数人的气质类型属于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 D.混合质
(C)17.人们根据自己长期实践形成的经验,产生对某种社会角色承担者的行为期待称为A.角色知觉B.角色记忆C.角色期待D.角色思维
(A)18.违纪次数、出勤、频数、身高等属于A.一次量化B.二次量化C.类别量化D.模糊量化
(C)19.可以使素质测评对象进行差距大小的比较的是 A.类别量化B.顺序量化C.等距量化D.比例量化
(C)20.测评指标权重分配,多数取决于测评使用者对企业文化的A.构建参与B.综合运用C.主观经验D.实际考察
(C)22.下列不属于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设计步骤的是A.工作分析B.理论验证C.选择指标D.指标调查
(A)23.整个测评工作的关键环节是A.测评方案的设计B.测评方法的选择C.测评类型的选择D.组织命题
(A)24.与原始分数相比,其意义直观,可比性强的基本转换形式是A.Z分数B.T分数C.百分位数D.等级转换
(A)25.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的基本转换形式是A.Z分数B.T分数C.百分位数D.等级转换
(C)26.有时素质测评的目的是要了解每个被测评者相对于全体被测评者的优秀程度,借此了解被测评者的相对素质高低.这种情况下,简便、有效的地转换方法为A.Z分数B.T分数C.百分位数 D.等级转换
(B)27.在选拔高层管理人员的测评中,使用十分广泛的表示方式为A.数字式B.文字式C.表格式 D.图示式
(B)29.人员素质测评的效度是指A.测评的分类B.测评的有效性C.测评的评价D.测评的分析
(A)30.反映实际的测评内容与最初测评目标之间的一致程度的效度为A.内容效度 B.结构效度C.效标关联效度D.项目分数效度
(B)32.在管理人员选拔中,将优秀管理者作为测评的A.同时效度B.观念效标C.预测效度D.行为效标
(B)33.行为效标的选择基准是A.主观性B.客观性C.经济性D.相关性
(A)34.被测评者行为符合项目测评标准的程度是A.适合度B.区分度C.独立性D.信度
(B)35.可以通过测评结果的分布及差异量分析来揭示这种误差的情况的是A.哈罗效应B.趋中心理误差C.宽大心理误差D.逻辑误差
(B)36. 行为效标的选择基准是A.系统性B.客观性C.经济性D.相关性
(A)38.当今世界各国企业主要采取的笔试考试形式是A.客观式考试B.论述式考试C.论文式考试D.主观式考试
(B)39.客观式考试最基本的特点是A.结构化B.标准化C.层次化D.全面化
(C)40.简答题适合于测量被测评者的A.材料组织、综合能力B.文字表达能力C.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D.评价和创造能力
(C)41.笔试法最关键的环节是A.制定笔试计划B.规划笔试目标C.编制笔试题D.笔试试题的运用
(A)42. 笔试法区别于其他人员测评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A.测评内容和分工具有高度倾向性B.花费时间少、效率高C.成绩评定比较客观且便于存档 D.真实地反映出被测评者的素质
(D)44.主要用于对某些特殊岗位或相对重要的岗位的人员素质测评的面试法为A.结构化面试B.非结构化面试
C.问答基本式面试D.操作综合式面试
(A)45.最普遍、最基本的面试方式为A.单独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