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阿阿关系20年历史与前景.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俄罗斯与阿阿关系20年历史与前景
2011年,俄罗斯战略研究所与阿富汗总统战略研究所联合成立。
一 第一,两国围绕“一带一路”的政治局势
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走上独立发展之路,但俄罗斯在其对外联系中仍然是“优先的”和“有决定性意义的”力量。这不仅是由于两国存在着近两个世纪的传统联系,还因为两国是近邻的地缘政治现实。E.巴哈列夫斯基将俄阿新型政治关系的20年发展分成五个阶段,认为这是“一个双方从互不信任、相互提防到开展有效合作的过程”
从“互不信任”到“有效合作”,对两国来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到1993年,双方的对外政策不是把相互的关系拉近而是扯远。俄罗斯向西方一边倒;阿塞拜疆奉行亲土耳其、疏远俄罗斯的政策。随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以及盖·阿利耶夫在阿塞拜疆执政,俄阿关系开始稳定下来并逐步探索有效合作的途径。阿塞拜疆不仅实现了其总统对俄罗斯的正式访问,而且加入了独联体。与此同时,阿塞拜疆加大了对西方的外交。2001年,俄总统普京访问阿塞拜疆,签署了阐述两国关系发展和维护高加索地区稳定的巴库宣言和关于里海地位问题的联合声明。2003年,伊·阿利耶夫接任阿塞拜疆总统。俄阿关系进入“全面相互理解时期”。2008年,两国签署了“最重要的双边文件”友好和战略伙伴关系宣言。2010年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国家边界条约》。
纳卡冲突,是苏联的历史遗产,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国际问题”。欧安会、俄罗斯、美国和土耳其都曾参与其调解。俄罗斯逐渐占据了主要调解人的地位。它在达成1994年比什凯克停火协议中发挥了“有效”作用。阿塞拜疆与大石油公司签订开发里海油气的“世纪合同”后,美欧调解纳卡冲突的兴趣上升,但这并未能排斥俄罗斯的作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分歧主要在于:阿塞拜疆主张先撤军,归还阿塞拜疆全部领土,然后再谈纳卡的地位问题,前提是纳卡必须保留在阿版图之内;亚美尼亚认为应首先尊重纳卡居民的选择,坚持分阶段解决的立场,即逐渐解决技术性问题(部分裁军,撤出军队,归还除拉钦走廊以外被占土地,撤出维和部队等),通过这种办法最终确定纳卡的地位问题。
里海的法律地位是一个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交织的问题。它在俄阿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苏联解体后,里海由苏联、伊朗共有变成环里海五国角逐的对象,除俄罗斯外,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加了进来;另一方面,签订“世纪合同”后,美欧进入里海,俄罗斯的传统影响受到侵蚀。直到1996年,俄阿还在争论里海到底是海还是湖?双方都想寻求最大的利益和空间,这给“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车臣战争的爆发又雪上加霜。随着俄阿边境的关闭,1996年年初,两国的商品流转减少了40%。从1998年起,俄阿在里海法律地位上的立场开始靠拢,分别于2001、2002年签署了两国在里海合作原则的《联合声明》和关于划分里海海底相邻地段的《协议》。哈萨克斯坦也参与其中。编者的行文到此为止。后来的情况是:2010年在巴库举行了第三届里海国家首脑会议。会议签署的协议明确声明:只能由里海沿岸国家保证里海的安全。
阿塞拜疆因其身处形势复杂的高加索地区而关注本地区的安全问题。在2001年的巴库宣言中,俄阿表示,准备将双边关系推向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水平,并强调两国将努力使高加索地区变成一个和平、睦邻友好和繁荣发展的地区。巴哈列夫斯基还指出,俄罗斯打击车臣分裂分子的活动必然对俄阿关系产生影响
二 对俄语教学工作的要求
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起就开始并一直坚持用行政命令方式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推广俄语。1958~1983年,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要求各民族共和国开展学习俄语活动和改进学校俄语教学工作。为此,阿塞拜疆等共和国党中央和政府也相继规定,把俄语列为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阿塞拜疆熟练掌握俄语的人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1970年为15%,1979年为27.9%,1989年为31.7%。巴库1989年的这个比例达到62%
三 苏联对里海油气蛋糕的政策支持
经贸合作与能源合作是俄阿经济关系这枚“硬币”的两面。如果说前者从经贸关系的法律基础、商业往来、投资、电力和铁路运输合作等方面进行总体概说,后者则突出能源合作的战略意义。
先看两国的经贸合作。1995~2010年,双方贸易额增长了9.3倍
俄、阿均为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油气开采与出口对两国而言都是既关系到稳定又涉及到发展的重大问题。两国都实行外向型的油气政策以满足各自国家的需要。面对里海油气蛋糕,俄、阿都想得到最大的那块。阿塞拜疆自独立以来重视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希望借助其援助和投资尽快开发里海油田。它还在“南溪”和“纳布科”两个项目之间手握筹码。但是差别并不一定意味着对立。在阿油气领域积极开展业务的大公司中就包括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卢克公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