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光电成像系统.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6.1 光电成像概述 §6.2 固体摄像器件分类及性能 § 6.3 红外成像技术 § 6.4 光学成像系统和光学传递函数 c. 然后按一定的次序沉淀N个金属电极或多晶硅电极,作为栅极。(栅极间的间距为2.5个微米,中心距离为15-20个微米) 于是,每个电极与其下方的二氧化硅和半导体之间就构成了一个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 - Oxide - Semiconductor )结构, 即MOS结构。 (3) 输出部分:将电荷信号转换为电压或电流信号 输出栅(OG/ Output diaode) 输出二极管 (OD / Output Grid) 1)CCD的输入部分 (1)电注入:当CCD用于信息存储或信息处理时,通过输入端注入与信号成正比的电荷。有两种方式,电流注入法和电压注入法。如图6.4(a) 所示为电流注入法结构,如图6.4(b)所示为电压注入法结构。 (2)光注入:当CCD用于拍摄光学图像时,把按照照度分布的光学图像通过光电转换转化为电荷分布,然后由输入部分注入。 CCD相机采用的就是光注入,如图6.5所示。 式中,η为材料的量子效率;q为电子电荷量;Neo为入射光的光子流速率;A为光敏单元的受光面积;tc为光的注入时间。 三、CCD的基本功能 包括:电荷的产生、存储、转移和输出。 1、电荷的产生: 电荷的产生方法主要分为:光注入和电注入。 (1)电注入:当CCD用作信息存贮或信息处理时,通过输入端注入与信号成正比的电荷。 (2)光注入:当CCD用作拍摄光学图像时,把按照照度分布的光学图像通过光电转换成为电荷分布,然后由输入部分注入。 CCD相机就是采用光注入。 当有电荷注入时,耗尽层的深度将随电荷的增加而减少。 在电子逐渐填充势阱的过程中,势阱中能容纳多少电子,取决于势阱的“深浅”,即表面势的大小。 而表面势的大小又依栅极电压大小而定。 当有电荷注入时,耗尽层的深度将随电荷的增加而减小。在电子逐渐填充势阱的过程中,势阱中能容纳多少电子,取决于势阱的“深浅”,即表面势ΦS的大小。而表面势的大小又依栅极电压UG 大小而定,它们的关系曲线如图6-8所示。 图6.9所示为栅极电压UG不变的情况下,表面势ΦS与反型层电荷密度QINV之间的关系。由图6.9可以看出,表面势ΦS随反型层电荷密度QINV的增加而线性减小。依据图6.8与图6.9所示的关系曲线,很容易用半导体物理中的“势阱” 概念来描述。电子所以被加有栅极电压的MOS结构吸引到半导体与氧化层的交界面处,是因为那里的势能最低。在没有反型层电荷时,势阱的“深度” 与栅极电压UG的关系恰如ΦS与UG 的关系,如图6.10(a) 所示空势阱的情况。 CCD的工作波长主要由MOS电容器的材料性质决定。能否产生光生电荷由入射光子能量hγ与半导体禁带宽度Eg的关系决定: t1: 时钟驱动线Φ1为高电平,由外界注入的信号电荷被存储于Φ 1电极下表面的势阱中; t 4:时钟驱动线Φ 1为低电平,时钟驱动线Φ 2为高电平,信号电荷被存储于Φ 2电极下表面的势阱中…… 从而使信号电荷可控地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输,这就是所谓的电荷藕荷。 4、电荷的输出 CCD的输出部分由输出栅(Output Grid,OG) 和输出二极管(Output Diode,OD) 组成,是指在电荷转移通道的末端,将电荷信号转换为电压或电流信号输出。 (1)电流输出结构。如图6.12所示,由反向偏置二极管收集信号电荷来控制A点电位的变化,直流偏置的输出栅极OG用来使漏扩散和时钟脉冲之间退耦,由于二极管反向偏置,形成一个深陷落信号电荷的势阱,转移到Ф2电极下的电荷包越过输出栅极,流入到深势阱中。 (2)面阵CCD分类: 帧转移CCD 和 行间转移CCD. 目前比较常用的形式是帧转移结构。光敏区是由光敏CCD阵列构成的,其作用是光电变换和在自扫描正程时间内进行光积分,暂存区是由遮光的CCD构成的,它的位数和光敏区一一对应,其作用是在自扫描逆程时间内,迅速地将光敏区里整帧的电荷包转移到它里面暂存起来,如图6.16所示。 然后,光敏区开始进行第二帧的光积分,而暂存区则利用这个时间,将电荷包一次一行地转移给CCD移位寄存器,变为串行信号输出。当CCD移位寄存器将其中的电荷包输出完了以后,暂存区里的电荷包再向下移动一行给CCD移位寄存器。当暂存区中的电荷包全部转移完毕后,再进行第二帧转移,如图6.17所示。 帧转移面阵CCD的优点是电极结构简单,感光区面积可以很小。缺点是需要面积较大的暂存区。 行间转移结构采用了光敏区域转移区相间排列的方式。它的结构相当于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