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
PAGE
PAGE \* MERGEFORMAT 0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
[组名:七彩葫芦娃]
目 录
TOC \o 1-3 \h \z \u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 3
(一)城市乞讨人员的基本现状 3
(二)方法 4
1. 调查对象: 4
2. 样本设计 4
调查总体 4
抽样框: 4
样本: 4
抽样方案 4
3. 资料收集方法 5
4. 资料整理与分析 5
5.小组分工情况 6
(三)统计分析 6
(四)流浪者个人经历 8
(五)讨论 14
(六)小结 15
(七)参考文献 16
(八)调查感受 16
李超: 16
张博: 17
刘锋: 18
荣钰: 20
塔娜: 21
包文娟: 23
周宇霞: 23
(九)建议 24
(十)附录 27
附件1:流浪乞讨人员调查问卷 27
附录2:流浪乞讨人员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9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
(一)城市乞讨人员的基本现状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他们居无定所,靠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来生存。流浪乞讨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
此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大改善城市环境力度,现在已被正式提上日程。然而近两年,在城市周边随处可见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据了解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多半属于职业乞讨人员,多聚集在闹市区。多半是由一位大人带着一、两个未成年人沿街乞讨,大人乞讨未果,一般会另寻目标;未成年人一般会使用“抱腿、拉衣服”而路人也不好意思拒绝,都会丢下几角钱以此摆脱纠缠,而这无形中助长了乞讨人员的“气焰”。
大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乞讨的原因主要是本人好逸恶劳或本人患精神病被家庭遗弃,随着城市乞讨人员的增加乞讨已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这些职业乞讨人员一般是通过骗取社会慈善人士的爱心,达到使自己富裕的目的。乞讨方式和乞讨行为纷繁复杂且有违法犯罪的倾向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因此,我们总结在新环境下流浪乞讨人员有3种,
(1)家庭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找政府救济有限,无法解决问题,却自身可能还有疾病无法工作;
(2)不想工作,乞讨收入很高,所以把乞讨当成自己的一种工作;
(3)有组织的乞讨行为,这些人大多是被个别人组织来到城市乞讨,并根据他们的收入给予一定报酬。
(二)方法
1. 调查对象:
流浪乞讨人员
2. 样本设计
2014年4月1日5月31日在北京、燕郊地区进行流浪乞讨的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样本设计考虑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流动性等因素,其中我组采取偶遇抽样(即自然抽样)建立样本。
调查总体:2014年4月1日5月31日在北京、燕郊地区进行流浪乞讨的流浪乞讨人员
抽样框:2014年4月1日5月31日在北京、燕郊地区进行流浪乞讨的流浪乞讨人员
样本:按偶遇抽样,直至抽取有效问卷7人时,即刻结束调查
注:偶遇抽样:又称为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为调查对象。
抽样方案
为了调查北京、燕郊地区的流浪乞讨情况,我们到离流浪乞讨人员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公共汽车站、步行街、过街天桥、火车站、商业街、旅游景点等比较繁华的地方,那些在这些地方进行流浪乞讨行为的流浪乞讨者,以访谈式的方式进行调查。
3. 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有16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基本情况,流浪乞讨状况,家庭状况及流浪乞讨原因等四部分问题。被调查流浪乞讨人员的偶遇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2012级社工《2》班七彩葫芦娃组深入北京、燕郊进行实施和完成。(调查时均以访谈方式进行,访谈结束后再进行问卷填写)实际访谈问卷11份,有效问卷7份,有效回收率63.6%。(其中有4名流浪乞讨人员不配合访谈,无法完成访谈,故此4份问卷是无效问卷)。
4.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全部问卷资料分两部分进行统计,首先由调查员(周宇霞、包文娟、荣钰、塔娜、张博、李超、刘锋)检查、核实涉及的问卷,确定有效后进行资料汇总;其次由包文娟进行结果统计,确定有效后,由刘锋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见附录2)。
5.小组分工情况
摄像师:刘锋
访谈员:李超、张博、荣钰、周宇霞、刘锋、塔娜、包文娟
PPT制作:李超
照片整理:塔娜
调查结果统计、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