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pdf

发布:2024-07-31约5.6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

摘要: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即,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

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

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

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

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

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

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

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面临着价值观、现代技术、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冲击,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提

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价值观;现代技术;城市化;历史名城;历史名镇.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历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积

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长久以来,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城市,不但经受着历代风

雨的侵蚀,而且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和摧毁。到了建国以后,在“文化大革命”以“破四

旧”为代表的一系列运动中,不知多少古代城墙、牌坊和门楼,在推土机的轰轰声中灰飞

烟灭,许多专家、学者痛心疾首,大声疾呼。直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的颁布,才真正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

的深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延伸和拓展:从文物史迹,到历史街区、

历史地段乃至整个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单纯物质实体的保护,发展到自然环

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的保护。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学术研究、立法、管理

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全球化面对世界全球化的热潮,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

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在经受着全球化的影响。可以说全球化正影响着我们

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影响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发展。全球化直接影响着城市

的“灵魂”——城市文化,进而影响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物质环境。吴良镛院士曾呼

吁:“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

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

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事实上被这位当代建筑大师言中了:中

国的城市文化正在被外来的强势文化所同化,很多城市处于多元文化并存、本土文化削弱

的境地。南京秦淮河边的传统城市空间与全球化文化物种——五星级酒店并置、全球化文

化的代表——国家大剧院直接与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冲突,足以说明这一点,类似的例子

在我国城市不胜枚举。这样说来,美国总统布什走在上海大街上时,分不出是中国的上海

还是美国的华盛顿,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的城市被全球化了。全球化将中国的城市规划

和建筑设计推向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外国的规划师、建筑师带着“先进”的思想、理

念纷纷来到中国,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中国的权势、业主们也都唯“洋”

是从。结果呢,并不是所有的洋大师们都了解中国国情、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由于对历

史城市的文脉缺乏理解,洋大师们做出的设计方案,往往是在一张空白纸上来规划历史城

市,不免打上“他方”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否定了对历史城市本土文化的认可。这些设计

方案的新奇、夸张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恰恰迎合了业主和权势们的口味,一个个“洋

垃圾”就这样诞生了,而历史城市的城市肌理、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全被搁置到了一边。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代表西方强势文化的审美观强烈冲击着现代中国人。人们摆脱了传

统社会受社会伦理、宗法制度、儒家礼教约束下的审美观,审美感觉由趋同性转向个体

性,趋向于片段性、变化无常、转瞬即逝和新奇,所有一切都围绕着感觉在生成。人们对艺

术品的欣赏,对环境生活的体验已不再需要以前那种对于审美客体的整体性把握,不需要

理解它的结构形式,也无需在审美体验中找寻其蕴涵的某种价值意义,所需的仅仅是观看

并体验。在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中的审美感觉已没有了从属于某一文化价值理念系

统的必要,而转向对身体、情欲、新奇性的追求。现代人这种审美观的转变,直接导致客

观世界价值秩序的根本性变动,进而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审美态度。单纯追求感官上的震

撼和愉悦,成了人们评价建筑的主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