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神秘的记忆]记忆宫殿.pdf

发布:2024-07-31约4.5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神秘的记忆]记忆宫殿

直到今天我们对记忆也解释不清。认识和解释记忆无疑要从神经

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着手,当然,现代信息论和控制论也可以解释记

忆。前者的解释是,记忆是人的大脑神经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

持、再现或再认;后者的解释是,记忆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

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记忆的历史解释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杜威・德拉埃斯马认为,人类尚

未从科学的深度对记忆作一个本质而简朴的描述,他的《记忆的隐喻》

对人类千百年来关于记忆的认识作了历史的回顾,认为人对记忆的解

释只是种种隐喻。

为什么要以隐喻解释记忆,17世纪荷兰微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谈

了两点理由。一是人脑中的记忆过程本质上很难用直白的语言来描述,

二是生动的形象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论。所以,人类直到今天解释记

忆大多是用隐喻,例如,记忆可以用书写、书、照相术(暗箱)和计算

机来比喻。

亚里斯多德是较早用隐喻来解释记忆的。他在《诗学》中对隐喻

作了定义: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

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不过,今

天的隐喻更多的是指类推,指两物、两事或两种关系之间的类比关系。

亚里斯多德对记忆的解释就是把记忆比喻为蜡板。感官获取经验

后,会在记忆中留下一个余象“”,就像拿印章盖“个印记一样”。当人

生病时,无法在记忆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就像在流水上盖印“,无法形

成印记”。这就是为什么老人和小孩记性不好。他们总处在变动不居

的状态中,孩子在成长,老人在衰老。同理,过于敏感或木讷的人记

性也不好。敏者蜡软,讷者蜡硬,印象无法常驻敏者心中,亦无法进

入讷者心中。

20世纪,弗洛伊德对记忆的解释可能更为清楚一些。他认为记

忆就像当时市面上出现的一种神奇书写板,即在蜡上覆盖一张蜡纸和

一张透明胶片。在胶片上写字就会显示在蜡纸上。将蜡纸揭起来,字

迹就会消失,书写板便又成了空白板,但蜡纸下面的蜡上却有了永久

的痕迹,刻下了刚才写的字。所以,弗洛伊德认为,神奇的书写板将

这两种功能分成两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部分(或系统),从而解

决了两者结合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心理仪器的知觉方式。接收刺激的

那层(即知觉意识系统)并不能形成任何永久痕迹,但记忆则在与之相

邻的另一个系统内(即记忆系统)中扎下了根。

记忆甚至可以用cell一词来比喻,该词最初指饲养家畜的棚厩,

后指修道院的单人小室,虎克则用来指细胞。在乔叟笔下有位僧人说,

他的小室中藏有上百部悲剧。意指他把这些悲剧牢记心中。cell在古

拉丁语中是cellae,指鸽舍中的壁巢。后来,书架的阁板上加上竖板,

也隔成形如壁巢的小格子,明显地让人想到柏拉图的鸽舍“”。鸟儿敏

捷难捕,常用来比喻心灵;而储存记忆的cellae既可栖鸟,又能藏书,

也就把存储和书写的隐喻联系了起来。

所以,在中世纪,记忆先是从蜡板变成抄本,再变为图书,最后

变身为图书室。

数码记忆

今天,人们认为记忆与计算机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计算机和

数字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强烈意识到,人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电脑

的功能,这就是现代意义上解释记忆的隐喻之一。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可编程袖珍版计算器都比

弗洛伊德所赞叹的神奇书写板要更接近记忆的本质。例如,键入信息

后,窗口会有显示,然后,输入的信息还可以存储到后备存储器中,

既能继续输入新信息,又不会丢失旧信息。另外,计算器的记忆功能

比过去的神奇书写板还多两个。

一是过去的书写板上的字一旦擦去,就无法再现,这比人的记忆

还要差,因为人的记忆还可以部分或绝大部分,甚至一丝不差地重现

所记下的事物。但是,计算器不仅比神奇书写板,也比人脑更具有强

大的记忆,因为它随时都可以把存贮,也即记忆的信息从储存器中再

调回到显示器窗口。其次,过去的书写板不能改变永久痕迹,留在蜡

层上的字迹虽然可以不断增加,但却无法更改。计算器则可以随意更

改存储器中的信息,并且还可以把更改过的信息再次储存起来。

这一切都让人们意识到,人脑的记忆机制可能像电脑这样的机器,

只不过人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