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评估.docx
PAGE1/NUMPAGES1
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评估
TOC\o1-3\h\z\u
第一部分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2
第二部分脾包膜破裂的影像学评估 3
第三部分脾实质挫伤的影像学评估 6
第四部分脾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评估 9
第五部分脾门静脉梗阻的影像学评估 11
第六部分脾脾窦阻塞的影像学评估 13
第七部分脾液储留的影像学评估 15
第八部分损伤后脾功能恢复的影像学监测 18
第一部分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关键词
关键要点
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脾循环血流改变】
1.脾血流灌注减少:脾实质迟缓强化,脾曲折肥大,门静脉血栓形成。
2.脾血流灌注增加:脾实质过早强化,脾内分流动脉形成,脾小静脉扩张。
3.脾血流分布不均:脾实质斑片状强化,脾内梗塞灶,脾包膜强化不规则。
【脾包膜改变】
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脾脏损伤后的脾功能异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评估在评估脾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至关重要。以下介绍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脾脏肿胀:脾脏损伤后,脾脏会肿胀,边缘模糊或变形。
*积血:脾裂伤或挫伤可导致脾内积血,表现为高密度灶。
*脾梗塞:损伤可导致脾动脉或静脉损伤,导致脾梗塞。CT表现为脾脏楔形缺血区,强化延迟或不强化。
*伪囊肿:脾脏损伤后,积血可形成伪囊肿。CT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可能含有杂质。
*脾周积液:脾损伤可导致脾周积液,表现为脾脏周围低密度区。
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
*脾肿胀:类似CT表现。
*积血:T1WI上为高信号,T2WI上为低信号。
*脾梗塞: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
*伪囊肿: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
*脾周边积液:T2WI上为高信号。
脾功能显像表现
*脾功能减低:脾功能显像剂摄取减低或延迟。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显像剂摄取增加或提前。
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评估
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评估应包括:
*CT检查:首选,可明确脾脏损伤程度,评估积血、脾梗塞和伪囊肿。
*MRI检查:可进一步显示脾梗塞和伪囊肿,以及评估脾周积液。
*脾功能显像:可评估脾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
影像学评估的时机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对于稳定患者,可考虑在伤后24-48小时进行CT或MRI检查。对于不稳定患者,应尽快进行CT检查以评估即刻处理的必要性。
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需要综合分析CT、MRI和脾功能显像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才能准确评估脾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决策。
第二部分脾包膜破裂的影像学评估
关键词
关键要点
【脾包膜破裂的影像学评估】:
1.CT表现:
-脾包膜外缘出现高密度锐利线状影,厚度可达2mm;
-脾实质可见脾裂或出血灶;
-脾周围脂肪间隙增宽或肿胀;
2.超声表现:
-脾实质内可见高回声线,代表破裂的脾包膜;
-脾包膜外缘模糊或中断;
-脾内出血表现为低回声区;
3.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
-T1WI上,破裂的脾包膜表现为高信号带;
-T2WI上,脾裂可见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出血灶;
-增强扫描后,脾包膜可见高信号强化;
【脾内血肿的影像学评估】:
脾包膜破裂的影像学评估
脾脏损伤后脾功能异常的影像学评估中,脾包膜破裂的影像学评估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脾包膜破裂影像学表现的详细描述: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脾裂隙:脾破裂后,包膜断裂处可见不规则的、线性或弓形的裂隙。
*脾脏肿大和血肿:脾脏损伤后,脾脏肿大。脾裂隙周围会有出血,形成高密度的血肿。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脾动脉或脾静脉的损伤。脾包膜破裂时,可能会看到出血或脾动脉造影剂外渗。
超声波
*脾裂隙:超声波可以显示脾包膜的破裂处,表现为低回声的线状或弯曲状裂隙。
*血肿:脾脏边缘或实质内可见无回声或低回声的血肿,血肿大小和形态随时间变化。
*血流信号改变:彩超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显示脾裂隙处血流信号改变,如血流减少或中断。
磁共振成像(MRI)
*脾裂隙:MRIT1WI和T2WI上可见脾包膜断裂处的低信号带。
*血肿:脾实质内或包膜下可见高信号血肿,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
*脾功能改变:MRI上可以评估脾脏滤过功能,脾包膜破裂后脾脏滤过功能可能下降。
脾功能显像扫描
脾功能显像扫描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评估脾脏功能。脾包膜破裂后,脾脏滤过功能受损,显像剂在脾脏内的摄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