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最新诊疗进展.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最新诊疗进展--第1页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最新诊疗进展
左心室血栓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
后相对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可导致脑、肾、肠等多部位严重的血栓栓塞,
后果较为严重[1]。虽然近20年来,AMI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方式发生巨大
改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PCI)成为主导且理念、技术、器械不断革新,但AMI后左心室血栓发生
率仍较高。因此本文特从AMI后左心室血栓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
危险因素、诊断方式及治疗进展等方面做一综述,希望为临床工作提供一
些帮助。
1.流行病学
左心室血栓是AMI后相对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可导致多部位严重
的血栓栓塞[1]。在溶栓治疗开始以前,研究报道称在大面积前壁心肌
梗死患者中约有60%的患者存在左心室血栓,系统性溶栓虽可减少左心室
血栓形成,但在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中,这一并发症仍相对较为常见[2]。
近20年来,AMI患者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方式发生巨大改变,PCI成为主
导且理念、技术、器械不断革新,心肌挽救指数不断提高、心功能不断改
善,与此同时左心室血栓发生率降至4%~15%[3]。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最新诊疗进展--第1页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最新诊疗进展--第2页
2.病理生理学
血小板在动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当动脉斑块破裂时,
血小板立刻黏附于内皮下激动剂物质[如胶原蛋白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从而生成最初的血小板聚集碓。内皮
下配体成分进一步激活血小板,被激活后的血小板不仅形态会发生相关改
变,亦会分泌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和二磷酸腺苷
(adenosinediphosphate,ADP)等大量物质。血小板分泌的部分物质
如TXA2和ADP可通过相关受体进一步激活血小板,从而形成以血小板
为主的动脉血栓。虽然凝血酶亦在动脉损伤部位形成,但有相关研究称凝
血酶主要作用为稳定血小板血栓,而非扩大血小板血栓[4]。因此急性冠状
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后的预防治疗主要以阿
司匹林加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抗治疗为主[5]。ACS并发左心室血栓可
使患者病情更加复杂。血液瘀滞、心肌炎性损伤、高凝血液是左心室血栓
形成的三要素,均有助于AMI后左心室血栓核心成分纤维蛋白凝块的形
成。因此当今指南推荐左心室血栓的治疗以抗凝为主[5]。
3.危险因素
随着PCI的引入,技术、器械的革新,药物治疗的进步,AMI的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最新诊疗进展--第2页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最新诊疗进展--第3页
率不断下降[6-8]。然而梗死后并发症仍是引起院内及院外不良事件的主
要原因。AMI后左心室血栓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便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
一[9]。因此明确左心室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对重点人群进行筛查具有重
要意义。2010年,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
与无左心室血栓的患者相比,左心室血栓患者(共15例,其中2/3的患者
于术后第一周被检出)肌酸激酶水平相对较高[(6,128vs.2,197)U/L,P
0.01],心肌梗死面积亦相对较大(82.5%vs.63.8%,P0.01),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