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迦梨陀娑:《沙恭达罗》.pdf

发布:2024-07-31约3.5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迦梨陀娑:《沙

恭达罗》

内容梗概

《沙恭达罗》是一出七幕戏剧,主要描写了国王豆扇陀

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之间的爱情故事。

国王豆扇陀外出打猎,因追逐一只小鹿而误入净修林

中,巧遇正同两个女友在树林中浇花的沙恭达罗。沙恭达罗

是天神的女儿,被净修林中的修行者干婆收养。豆扇陀与沙

恭达罗一见钟情,在静修林中凉亭下互表爱意,又按照干闼

婆的方式即私自订婚的方式自由结合。

豆扇陀在返回京城前,给沙恭达罗留下一个刻有自己的

名字的戒指作为信物。并许诺不久就会接她进宫。豆扇陀走

后,沙恭达罗溺于相思之中,神情恍惚之下怠慢了大仙人达

罗婆娑。大仙人怒而诅咒沙恭达罗将永远被豆扇陀遗忘。后

经沙恭达罗两个好友求情,大仙人提出只要豆扇陀能看到那

枚作为信物的戒指,诅咒就会失掉力量。

回京后的豆扇陀再无音信,沙恭达罗的养父送已有身孕

的她进京城去找豆扇陀。因受大仙人诅咒,豆扇陀却完全不

认得沙恭达罗。沙恭达罗想拿出那枚戒指来证明自己的身

份,但不幸的是戒指在路上洗手时不慎坠入河中。痛苦的沙

恭达罗被自己的天神母亲接到了天上。

有一天一个渔夫打鱼,在鱼腹中发现了刻有国王名字的

戒指,戒指被献给国王。豆扇陀见到戒指,立刻恢复记忆。

他想起了沙恭达罗,并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天帝派使者

要求豆扇陀助他作战,取得胜利的豆扇陀在天上见到了自己

的儿子和沙恭达罗。沙恭达罗原谅了豆扇陀,最终一家团聚,

皆大欢喜。

研究综述

《沙恭达罗》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歌德曾写过几首诗

来赞美它。席勒也曾在一封信中写到:在古代希腊,竟没有

一部书能够在美妙的女性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

与《沙恭达罗》相比与万一。

在我国近代第一次注意到《沙恭达罗》的人是苏曼殊。

曾译介过《沙恭达罗》的有王哲武、王衍孔、王维克、糜文

开、季羡林等学者。在众多译本中,只有季羡林的译本是直

接根据梵文原文翻译过来的,成为现在较通行的译本。

在《沙恭达罗》翻译介绍过程中,相关的评论文章也相

继出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就《沙恭达罗》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特色等进行分析,如1957年10月5日,石真在《光明日

报》上发表的《泰尔论〈沙恭达罗〉》一文。同时,学者对

作家迦梨陀娑也进行了一定研究,如郑振铎1956年发表于

《文汇报》的《印度大诗人迦梨陀娑传》。50、60年代的研

究相对较少,从70年代末以来,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不仅数

量和角度增多,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沙恭达罗形象

季羡林在《〈沙恭达罗〉译本新序》一文中谈到沙恭达

罗的形象时指出,沙恭达罗这一人物形象在印度文学史上是

绝无仅有的。中国历史和文学中也有一些女性形象的性格比

较鲜明,如王昭君和蔡文姬的爱国主义;杨贵妃的谈情说爱,

争风吃醋;崔莺莺的虽敢于反封建,却对张生一味柔顺等。

相比起来,沙恭达罗的性格更为明朗。如果将沙恭达罗形象

与印度文学中最著名的妇女形象悉多(《罗摩衍那》)相比,

沙恭达罗不像悉多那样婉顺、柔和、屈从、容忍。她有点粗

犷的味道,又有点狡猾。她敢于当面痛骂国王是卑鄙无耻的

人!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谁还能像你这样披上一件道

德的外衣,实在是一口盖着草的井。

陈生永在《美与善的化身刚与柔的典型》一文中,从

外貌美、心灵善、性格温柔和顺又不乏刚强和叛逆这样几个

角度分析沙恭达罗的形象。文章指出沙恭达罗是富有时代、

民族特色的东方女性:《沙恭达罗》所反映的时代,一般认

为是古代印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历史转折时期。当时

种姓制度的隔阂,宗教观念的束缚,旧伦理道德的阻挠,使

广大印度人民根本无法获得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作为

净修女的沙恭达罗更是如此。沙恭达罗在爱情中的表现和

经历,是时代和社会的必然所为。文章在谈到民族特色时认

为:在沙恭达罗身上,还体现出了东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女性应该温柔善良,含蓄淳

朴,坚忍不拔,嫉恶如仇,对爱情忠贞不二,对婚姻从一而

终。这些在沙恭达罗的形象中都有所反映。

胡吉省在《沙恭达罗形象的文化意蕴》一文中谈到:沙

恭达罗的形象之所以是丰满的,性格是完整的,还在于沙恭

达罗的形象凝聚着深厚的印度文化意蕴。他谈到了印度文化

中梵这个概念,并分别从梵我一体的境界,实现梵我一体的

途径和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