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 .pdf
谈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
陈建新;任秀莉
【摘要】以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农业生态示范园为例探讨了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
理念、技术方法等,介绍了一种具有良好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效益农业与园
林相结合的新型园林形式,指出其很好地实现了我国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使
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协调统一.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3(039)004
【总页数】3页(P5-7)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新农村建设
【作者】陈建新;任秀莉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武汉理工大学艺术
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0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
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因此在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优越的
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1]。农业生态示范园与传统的农业园区的建设理
念不同,它结合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以农村生活文化和农业文化为核心进行规划
设计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一种可赏、可尝、可娱、可劳等活动的农业,让旅
游者充分体验新型的现代农业。农业生态园具备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笔者以武汉
市江夏区法泗镇农业生态示范园为研究实例,对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初步
探讨。
1项目区概况
法泗镇坐落于武汉市的南大门江夏区地处武汉“1+8”城市圈南部枢纽,居武汉经
济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合围之中,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素有“楚天首县”
之誉。项目区占地7477亩,总计492户,人口2344人。建设之前,当地农业
生产条件、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住环境都十分落后。江夏区在城乡统筹上再下功
夫,通过工业化反哺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南部地区的生态特点,江夏打造“两型”
现代农业,重点发展了都市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等个性鲜明的农业产业化基
地和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群。目前,在江夏南部地区,已形成1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
地、1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47万亩名优水产养殖基地。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农村、新社区、新家园”的要求,顺应农民意愿,结
合公司实际,确立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对周边
法泗村、大路村和珠琳村3个村13个小组逐步推进土地流转建设新农村。
2规划目标和原则
2.1规划目标
法泗镇农业生态示范园将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总体上把握法泗镇农业现状,遵
循景观生态原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坚持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将第一、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将江夏法泗镇农业生态园打造成
为集“观光、种植、养殖、休闲、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效现代化生态农业基地,
达到生态平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企业发展和地方财政增益。
2.2设计原则
2.2.1生态原则
生态农业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将人类活动行为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
减少到最低,采用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对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同时也使生态体
系与自然资源均衡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园区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恬静、
适宜、自然的景观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平衡美好目标的基本原则,是
提高生态园区景观质量的基本依据。
2.2.2经济原则
农业生态园是利用农村生活、农业活动、农村景观资源规划设计成为一种民众体验
与休闲的游憩产业。园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将经济生产与园区建设相结合,例如园区
中的各类采摘园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以景观设计基本理论为
指导,在采摘期方便游客进行采摘活动,在非采摘季节时其特有的景色也能吸引游
人,以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2.2.3系统整体性原则
农业生态园区作为一个功能整体,是环境主题和环境个体之间交互运动形成的一个
生态系统,系统整体原则要求农业生态园景观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连贯、各个景观
要素之间的协调、各个景观实体要素之间的整体性把握,以及生态农业园区区域内
景观的整合。
2.2.4地域乡土化原则
乡土化是体现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景观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因
此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充分的利用各地区当地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文化,
即当地的建材和植物材料,创造一种浓郁的地方传统风格。
2.2.5参与性原则
农业生态园区具有广阔丰富的空间,其极富有参与性。城市到处是高楼林立,大家
缺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园区的采摘区让游客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收获的喜悦,给
大家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