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技术指导原则#46;txt.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技术指导原则.txt
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的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工艺的研究,既要遵循药品研究的一般规律,注重对其个性特征的研究,又要根据用药理论与经验,在分析处方组成和复方中各药味之间的关系,参考各药味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制剂工艺和大生产的实际、环境保护的要求,采用合理的试验设计和评价指标,确定工艺路线,优选工艺条件。本指导原则为此提供技术指导。
二、基本内容
(一)工艺路线
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的工艺路线是中药、天然药物生产工艺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和核心。
工艺路线的设计应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前提,一般应考虑处方的特点和药材的性质,制剂的类型和临床用药要求,大生产的可行性和生产成本,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注意工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1、提取与纯化工艺
中药、天然药物的提取应尽可能多地提取出有效成分,或根据某一成分或某类成分的性质提取目的物。提取溶剂选择应尽量避免使用一、二类有机溶剂。
一类有机溶剂
是指已知可以致癌并被强烈怀疑对人和环境有害的溶剂。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这类溶剂。如:苯、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 第二类有机溶剂 是指无基因毒性但有动物致癌性的溶剂
氯仿、1,1,2,三氯乙烯、嘧啶、甲酰胺、正己烷、乙腈、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甲苯、N,N,二甲基乙酰胺、甲基环己烷、1,2,二氯乙烯、二甲苯、甲醇、环己烷 不同的提取纯化方法均有其特点与使用范围,应根据与治疗作用相关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理化性质,或药效研究结果,通过试验对比,选择适宜的工艺路线与方法。 2、浓缩与干燥工艺
浓缩、干燥工艺应主要依据物料的理化性质、制剂的要求。对含有热不稳定成分、易熔化物料的浓缩与干燥,尤其需要注意方法的选择,以保障浓缩物或干燥物的质量。 (二)工艺条件
工艺的优选应采用准确、简便、具有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合理的方法,对多因素、多水平同时进行考察。鼓励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但对于新建立的方法,应进行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研究。
1、提取与纯化工艺条件的优化
中药、天然药物的纯化工艺,应根据纯化的目的、可采用方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选择。一般应考虑:拟制成的剂型与服用量、有效成分与去除成分的性质、后续制剂成型工艺的需要、生产的可行性、环保问题等。
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试验,考察各步骤有关指标的情况,以评价各步骤工艺的合理性,选择可行的工艺条件,确定适宜的工艺参数,从而确保生产工艺和药品质量的稳定。 2、浓缩与干燥工艺条件的优化
浓缩与干燥的方法和程度、设备和工艺参数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物料中成分的稳定。在物料浓缩与干燥工艺过程中应结合制剂的要求对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 (三)评价指标
工艺研究过程中,对试验结果作出合理判断的评价指标应该是科学、客观、可量化的。在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特点,从化学成分、生物学指标以及环保、
工艺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1、提取与纯化工艺评价指标
有效成分提取、纯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得率、纯度。
有效部位提取、纯化的评价指标除得率、含量等外,还应关注有效部位主要成分组成的基本稳定。
单方或复方提取纯化的评价指标应考虑其多成分作用的特点,既要重视传统用药经验、组方理论,充分考虑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不清楚的现状;又要尽量改善制剂状况,以满足临床用药要求。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结合品种的具体情况,探讨能够对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作出合理判断的综合评价指标,必要时可采用生物学指标等。
在提取纯化研究过程中,有可能引起安全性隐患的成分应纳入评价指标。 2、浓缩与干燥工艺评价指标
应根据具体品种的情况,结合工艺、设备等特点,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对含有有效成分为挥发性、热敏性成分的物料在浓缩、干燥时还应考察挥发性、热敏性成分的保留情况。 (四)实验设计方法
工艺研究过程中,工艺条件的筛选和确定,可采用的具体实验方法有多种,如单因素实验设计法、多因素实验设计法等。在工艺的优化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入数理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积极采用先进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
对于主要影响因素、水平取值,一般应注意结合被研究对象特点,根据预试验结果设计。具体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情况,需要考察的因素等确定。
2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一、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
有效成分损失率高——如水提醇沉工艺、生产成本高、不环保、生产周期长——特别是成分含量低时、无效成分除去率低——浓缩率不高 、需热处理——不适宜于热敏成分、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方法过分注重单一组分
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