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岩石学习题.doc

发布:2017-08-05约6.5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岩石学 岩浆岩:已存在的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它可以是全部由液相的熔体组成,也可以含有部分固态物质和挥发份。 概念:岩浆岩是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绝大多数岩浆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含有挥发分,含有少量固体物质,是高温粘稠的熔融体。岩浆岩喷出地表的是喷出岩,侵入地壳中的是侵入岩。 原生岩浆:是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异的岩浆。 母岩浆:能通过各种作用(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等)产生派生岩浆的独立的液态岩浆。 岩浆性质:密度、粘度、温度及挥发分等重要性质。 分异作用: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人的情况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组分的火成岩的作用。 同化混染作用:岩浆在上升或停留于岩浆房期间,除与围岩具有热交换外,还可能与围岩发生物质交换,其结果是熔化围岩和捕虏体,或与其发生反应,从而使岩浆的成分发生变化。 混合作用:有两种不同成分的岩浆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产生一系列过渡累性岩浆的作用。 火成岩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 结晶程度:岩石中结晶质部分和非晶质部分(玻璃)之间的比例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时,称为全晶质结构。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组成,称为玻璃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结晶矿物又有玻璃时称为半晶质结构。 脱玻化作用:伴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和/或挥发分、温度、压力的参与,玻璃质将逐渐转变为稳定的结晶质。脱玻化作用还可形成霏细结构和球粒结构。 隐晶质结构:岩浆快速冷却除了结晶成玻璃外,也可以形成与脱玻化类似的微晶结构、霏细结构和球粒结构等结构。隐晶质结构颗粒一般小于0.02mm,肉眼不能辨认的矿物。 颗粒大小:粗粒,d5mm;中粒d=2—5mm;细粒d=0.2—2mm。晶粒粒径0.2mm者,称为微粒结构,粒径0.02mm者称为隐晶质,晶粒大于1cm的矿物,可称为巨晶,大于3cm称伟晶。 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的大小大致相同。 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的大小不等。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和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其间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可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 暗化边结构:对于含挥发分的斑晶(角闪石、黑云母等),常因低压、高温氧化、脱水等原因,在斑晶的边部出现不透明的边缘。 似斑状结构:岩石也是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但基质为显晶质,与斑晶为同一时代的产物。 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基本上能按自己的结晶习性,发育成被规则的晶面所包围的晶体。(边缘直线,规则形状) 他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多呈不规则的形态,找不到完整规则的晶面。(边缘弯曲,不规则) 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而其他的晶面发育不好,而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边缘有直有曲) 条纹结构:钾长石和钠长石有规律地交生。正条纹结构,钾长石为主而钠长石为含量低的客晶呈条纹分布于钾长石之中,反之为反条纹。条纹结构是矿物结晶后,又发生了固溶体分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常沿主晶的某一结晶学方向均匀分布,条纹的形态及形态比较规则。 文象结构:石英呈一定的外形(如尖棱形、象形文字等)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这些石英在正交偏光下同时消光。 蠕虫结构: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状或指状的石英穿插生长在长石中,其中石英的消光位一致。 反应边结构:早生成的矿物或捕虏晶,与岩浆发生反应,当反应不彻底时,环绕早生成矿物形成新的矿物边。 环带结构:发育于一些固溶体系列的矿物中,以斜长石最常见。固溶体矿物从中心向边缘具有不同的端元组成而形成环带,也可以出现反向变化的反环带及交替变化的韵律环带。 包含结构:在较大的矿物颗粒中包含有许多较小的另一种矿物颗粒。 填隙(间)结构:浅成相或喷出相火山岩基质中,又辉石等暗色矿物以及隐晶质、玻璃质填充于微晶粒斜长石粒间空隙形成的结构。充填物均为粒状矿物时称间粒结构,充填物为隐晶质—玻璃质称间隐结构,二者的过渡类型称间粒间隐结构。 块状构造:是入侵岩中较常见的构造,其特点是岩石在成分和结构上是均匀的,往往反应了静止稳定的结晶作用。当结晶条件发生周期性变化或因结晶分异发生堆晶作用时,可导致岩石在垂向上出现矿物组合、含量及形态的交替变化,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状构造或带状构造。 斑杂构造:岩浆的多次脉冲侵入或同化混染围岩物质,可能会导致岩石不同部位的颜色、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的很大差别。 面理和线理构造:一是,岩浆流动过程中结晶形成的,称为流面和流线构造,流面与围岩接触平行,流线则与岩浆的流动方向一致,往往发育在岩体的边缘向岩体中心逐渐消失。另一是,岩浆主动侵位时的挤压应力导致的定向,亦称为面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