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docx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强调,教育评价对于确定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教育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将直接影响办学的方向。在高等教育领域,课堂教学评价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施精确而高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为教学提供反馈,进而促进教学的改进,这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之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模式存在不足,应当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模式转变。
一、传统教学评价标准存在弊端
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以评教为中心”的课堂评价观一直主导着众多高职院校。以我校过去一直沿用过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例,该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没有提到职业教育或者与之相关的评价内容,显然,该评价指标体系仍停留在传统教学的评价层面,见表1。换言之,该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与其他层次教育评价没有任何区分度,将它放到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或中小学教育评价似乎都适用。如此评价标准导向下的高职课堂教学显然会产生诸多评价“盲区”,甚至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设计游离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依然延续学科思维,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环境等方面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没有体现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特色;二是课程设计没有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没有贴合产业经济发展对行业岗位、岗位能力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衔接,没有切合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转型升级而出现的新岗位进行同步升级、更新;三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标准中只有最后“课堂教学效果”项提到“学生出勤率”“课堂秩序”“学生听课参与程度或掌握程度”等与学生相关的内容。可见,传统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单向性”的,只重视“教”的部分,忽视了“学”的部分。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这种评价方式在理念上往往重视对教师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在方法上,这种评价体系倾向于重视结果而轻视教学过程中的评估。这样的评价体系无法准确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也难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个人发展。传统的高职课程评价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即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这种评价导向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相去甚远,特别是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这种脱节导致了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正如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指出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1]的导向在传统高职课程评价普遍存在,这种评价标准与职业教育目标、要求贴合不紧,弊端很大。
二、基于教学评价改革背景下课堂评价标准的新构建
我校经过长期的探索,在自主诊改中重新确立了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从表2评价指标体系看,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融合了工匠精神、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内容,构建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性、过程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开启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该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强调职业精神引领,构建基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包括教材、教法、教学资源和基于工作情景的教学模式等;二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几乎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跟学生相关,注重教学的双向互动;三是强调教学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允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调查,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不断改进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评价系统与教师保持沟通,就教学进度、难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教学的改进。虽然这一评价体系仍有改进空间,但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这一评价导向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接受。
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对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教学评价也主要围绕教师的授课表现展开。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标志着教学评价的重要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方法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和个人成长,从而促进现代教育理念和质量观的回归。这种转变不仅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成长,也推动了教育的整体进步。与以往的教学评价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赋予了学生表达自己学习体验的权利,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评价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反馈视角。这种方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