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明代的蒙学一明代蒙学的特点课件.ppt
一、明代蒙学课程的特点1、强调道德培养,削弱知识技能训练。由于宋元以来理学的进一步传播和变化,明代蒙学进一步强化了其蒙养和社会教化的职能,其课程设置亦常常以实现蒙养和社会教化为中心。因此,明代蒙学往往片面强调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常常忽略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了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而削弱了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2、中央政府对蒙学课程设置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明代中央政府有时对蒙学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限定。这种限定构成了明代蒙学课程的法定成分。《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闰六月)“朕制《大诰》四编,颁知天下,俾为官者知所监戒,百姓有所持循,若能遵守,不至为非。其令民间子弟于农隙之时讲读之。”3、蒙学课程多由地方政府官员编制。各级地方政府官员,尤其有督学之责者,对蒙学课程提出的主张,亦往往具有法定性质。明代蒙学的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各级政府官员(尤其是督学官)编制的。二、魏校的蒙学课程设计魏校(1483-1543),字子才,因居苏州葑门之庄渠,故自号庄渠。嘉靖初任广东提学副使,后改河南提学。以太常寺卿致仕。其督学岭南和河南期间,在教育领域多有建树,其有关蒙学教育的论述多保留在《庄渠遗书》中。1、指导思想魏校对当时世俗风行的蒙学课程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念书对对,“念得对得,因使子弟聪明,但不知子弟性情何如,气质何如,事亲何如,交友何如,手不执洒扫之事,身不习趋事之劳,耳不闻正乐,目不见正礼,随子弟自家资质做去,多有率意妄行,习与性成,恶人同归者也。”因此,魏校主张,“社学之教,不专于念书对句,务要教其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习礼乐,养性情,守教法,禁游逸,远玩好,戒骄纵。”2、课程结构根据《庄渠遗书》卷九《岭南学政》等材料,现将魏校制订的蒙学课程列表如下:常课特课课外早学1、课前行为仪态督察。2、教师讲解《童蒙训》或大学之道。3、学生看或记诵所讲内容。1、每月朔望日谒圣。2、每月初五、十二、二十、二十七日习射。1、温习所学。2、课外行为仪态督察。3、行为自我约束。午学1、课前行为仪态督察。2、抄写诗章。3、歌咏、记诵所歌诗章。晚学1、课前行为仪态督察。2、习礼。3、教琴。4、讲习六书九数五御之法。5、记诵《童蒙训》或教古人嘉言善行。6、有余力者,听其习乐歌咏。备注1、各课皆包含课堂行为督察。2、每月朔望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