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婚姻观的变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考察青年人婚姻观的变化,实是把握我们这个急剧变迁的社会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家庭核心化等种种人口学现象对家庭的影响。对婚姻观的实证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洞察青年人的心扉,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处境和存在的问题,为党和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此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在北京市区对北京青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二、概念的界定与指标
婚姻观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的姻缘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人们对性行为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图在婚姻观各方面探讨男女两性在婚姻观上的差异。因此,本文的
假定就是:伴随着男女性别分工,男女两性在婚姻观上存在根本差异。围绕这一假定,本文试图回答,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男女两性在婚姻观的哪些具体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到底有多大
本文主要从择偶标准、择偶途径、择偶范围、婚姻基础、婚姻形态、性关系、婚姻目的、家庭生活、婚姻解体等诸方面展开讨论。
5、恋爱与婚姻
现在流行着一种时髦的观点,即“恋爱与婚姻是可以分开的,恋爱的结果不必一定是婚姻。”从调查的结果看,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体上看,有39. 2%的人同意“恋爱结果不必一定是婚姻”,29.1%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1. 7%的人不同意“恋爱的结果不必一定是婚姻”,这一观点。而且男女青年在这一点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比较而言,男性‘41. J%)比女性((37. 4;n)更开放一些。联系到社会上流传甚广的“好男当老板,好女傍大款”的顺口溜,可以看出,北京青年对待恋爱态度似乎比较轻松,恋爱在这一代人身上似乎更是一种情感游戏,特别是在男青年身上。 甚至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样的古训,在北京青年中持赞同态度的比例也仅有
31. 6;,不足1!3。而女青年中,持赞同意见的比例比男性低13个百分点。
若以25岁作为分界线,把被调查者分为低龄组与高龄组,则发现,女性青年的两个年龄组之间,在这个观点上没有明显差异,两个年龄组中分别有?6. 0%与2}. 6%的人同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持不同意的人比例分别是31. 3%和40. C}0}·但男性青年中的低年龄群更趋向于赞同这一观点。这表明,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和事业发展需要,很多的“大龄”青年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婚姻意向,降低对婚姻的期望,以便在事业上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人。
事业有成,不仅要求一部分青年降低对婚姻期望,而且,即使对有婚姻意向的男女青年,在何时婚娶的问题土,也不得不把结婚的年龄向后顺延。调查结果显示,半数男性(}2.!)})或女性50. 2%认为适宜的婚龄应在26岁至30岁之间;有G c}. 0%的男性青年甚至认为适宜的婚龄应是在30岁之后;相反,女性中只有1. 4%的人认为自己的同胞应在30岁以后才能结婚。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男女两性对异性的适宜婚龄的评估存“以己度人”的现象,即男性所估计女性适宜婚龄分布模式完全等同于他们对女性的认识。就这一点而言,男女两性彼此对对方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
6.婚姻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的形态开始发生种种变化,建立爱情基础」_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是当代婚姻的合法形态。但同时,同居、独身、跨国婚姻、老年再婚等现象在社会_七也屡见不鲜。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北京青年对独身和独身者持一种相当宽容的态度,只有13. }p的被调查者人为“独身者的存在是目前婚姻不稳定的一个因素”。认为“独身者生活得很潇洒、自由,令人羡慕”的人约占总体的1%4 (25.写);而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婚姻生活方式”的人也占(24. 7; u;另有135.1)的人认为“这是当事人的私事,不要千涉”。而女性青年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比男青年更加开放,如,女青年认为“独身者生活得很潇洒、自由,令人羡慕.,的比例是31.5%,比男青年的同一比例高出12个百分点。相反‘认为“独身者是目前婚姻不稳定的一个因素”的比例只有1.1. V0o,比男青年低6个百分点。联系前面谈到的被调查者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态度,似乎可能认为,北京青年比较看轻传统的婚姻形式,而更崇尚一种独立自主的个体主义的生活方式。
北京青年对婚姻观的宽容性还可以从他(她)对近儿年兴起的跨国婚姻、同居和老人再婚的态度中表现出来。在被调查者当中,只有23. 1%的人认为自己不想走跨国婚姻这条路;而有}1. 7的人认为只要能达到出国的目的或能得到幸福,他(她)们就愿意尝试跨n婚姻。男女两性对跨国婚姻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虽然大众传媒不断渲染女性,特别是女明星们热衷于嫁老外.但北京女青年对跨1 F}婚姻持赞同态度的人并不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