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技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1)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公用电报网及电路交换的公用数据网(CSPDN)等通信网络中。前两种电路交换方式系传统方式;后一种方式与公用电话网基本相似,但它是用四线或二线方式连接用户,适用于较高速率的数据交换。正由于它是专用的公用数据网,其接通率、工作速率、用户线距离、线路均衡条件等均优于公用电话网。其优点是实时性强、延迟很小、交换成本较低;其缺点是线路利用率低。电路交换适用于一次接续后,长报文的通信。 * (2)报文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由于这种方式,网络传输时延大,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 * (3)分组交换是在存储_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兼有电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优点。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其缺点是不适宜于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很大的业务使用。 * 计算机网络中选择使用哪一种传输媒体,必须考虑到价格、安装难易程度、容量、抗干扰能力、衰减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全面考虑。 * twistid pEewaie 为了进一步提高双绞线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还可以在双绞线的外层再加上一个用金属丝编织成的屏蔽层。 * 2.6 交换技术 1 电路交换 特点: 1.有通话的建立过程 2.通话建立以后源与目的间有一条专用的通路存在 * *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 报文交换不适合于交互式的数据通信。 二、报文交换 * 2.4.4 交换技术 2 报文交换 A D C B 发送报文 传输 等待-发送 传输 等待-发送 传输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 * 2.6 交换技术 传输延迟 2 报文交换 A B C D 特点:1.无呼叫建立 和专用通路 2.存储-转发 式的发送技术 * * 三、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它将报文分成若干个分组,每个分组的长度有一个上限,有限长度的分组使得每个节点所需的存储能力降低了,减轻了节点负担,改善了网络传输性能;分组可以存储到内存中,提高了交换速度。它适用于交互式通信,它是计算机网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还分为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两类。 * 2.4.4 交换技术 3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它将报文分成若干个分组,每个分组的长度有一个上限 * 2.6 交换技术 3 分组交换 特点:1.无呼叫建立和专用通路 2.存储-转发式的发送技术 3.将数据分成有大小限制 的分组后发送 分组交换实验 * 2.4.4 交换技术 三种交换技术对比: A.存在呼叫建立;专有线路上不传送数据时浪费资源 B.没有呼叫建立;只有发送数据时才占用线路 C.除了B的特点外,在接收分组时可以发送下一个分组 对线路的利用率 * 2.4.4 交换技术 三种交换技术对比: A:固定的传输速率、会有呼叫阻塞 B,C:能进行速率转换、虽会降速但不会阻塞 可以使用优先级 A:实时性强 B,C:存在时延和额外开销 * * 2.6 数据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又称为通信介质或媒体,它决定了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网络段的最大长度、传输的可靠性等。 有线:电话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电缆。 无线:微波及卫星通信、红外通信、激光通信。 传输介质的特性对网络数据通信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这些特性是: 物理特性:说明传输媒体的特性。 传输特性:包括是使用模拟信号发送还是使用数字信号发送、调制技术、传输容量及传输频率范围。 连通性:采用点到点连接还是多点连接。 地理范围:在不用中间设备并将失真限制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整个网络所允许的最大距离。 抗干扰性:防止噪音、电磁干扰对传输数据影响的能力。 相对价格:包括元件、安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