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寒地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方寒地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探讨
摘要 阐述了北方寒地水稻采用超高产栽培技术后的产量表现,并从培育壮秧、良种良法配套、采用调优栽培方式、科学施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本田管理实施叶龄诊断、健身防病促早熟、及时收获等方面论述了其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 水稻;超高产栽培;产量表现;技术措施;北方寒地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188-02
目前垦区水稻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农业方向发展,产量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整套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体系。2005~2008年按照黑龙江农垦总局和七星农业分公司高产攻关项目实施方案精神要求,在现有栽培技术水平下,开展了水稻良种良法配套和新技术综合组装,为使寒地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产量12t/hm2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通过4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产量提高,效益增加,积累了丰富的高产栽培经验。
1 产量表现
通过4年努力,产量水平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9 315 kg/hm2到2007年的12.975t/hm2,几乎每年以1 500kg/hm2的速度增长。为了提高稻谷品质、增强水稻自身抗病性、降低水稻生产成本,2008年插秧穴数从2007年的39万穴/hm2降到30万穴/hm2,从而改善水稻的群体结构,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都达到了10.5t/hm2以上。可见,应用现有的高产栽培技术,平均产量水平达到10.5t/hm2是可以实现的。但寒地水稻产量水平要想突破12t/hm2,提高单位面积有效收获穗数是主要突破口。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培育壮秧,打好高产基础
一是应用苗床增温新技术,实现超早育苗、育壮秧,充分利用苗期积温,种植长生育期品种。黑龙江垦区属寒地水稻生产区,早春水稻育苗面临着气温低、地温低等不利气候条件。可见,温度是影响水稻育苗的主要矛盾。目前生产上应用的苗床增温技术主要是三膜覆盖,但秧苗素质仍达不到壮秧的标准,秧苗生长不均衡,地上生长快,地下生长慢。2006~2008年利用稻壳和保温板2种材料,在苗床下30cm深做成保温层,达到提高苗床地温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地温平均增高3.77℃。应用苗床综合增温技术,一般在4月1日开始播种,比常规播种提早7d左右,出苗提早7d,达到了早播种、早育苗的目的,充分利用了秧田积温,延长了秧田生长期,确保12叶品种安全抽穗成熟,为水稻高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插秧时秧苗叶龄达到4.6叶,单株带蘖率90%以上。二是建设规范化旱育秧田,在坚持“两秋、三常年”和高台旱育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开闭式大棚并安装微喷,便于调温控水。三是科学培肥置床。通过增施家禽腐熟有机肥和酵素有机肥对置床土壤进行改良和培肥,做到床平、肥匀、压实。在摆盘前1d置床浇1%的硫酸溶液3kg/m2,使土壤pH值达到4.5~5.5,有利于秧苗生长,而且具有杀菌的作用。四是旱育壮秧模式化管理。严格按照“三化”栽培技术和旱育壮秧模式培育壮秧,重点抓4个关键时期,以调温控水为手段,促使秧苗地上和地下均衡发展,达到标准壮苗。
2.2 选用优良超级稻品种,良种良法配套
优良品种是水稻高产的关键因素,所有增产措施只有通过良种才能发挥和体现出来。应选择本地区近几年选育的超级稻新品种,以主茎12片叶为主,而且分蘖力强,耐冷性强,抗病、抗倒能力强,穗大粒多,具有良好的丰产性。良种要良法才能充分发挥增产潜力,要根据品种的自身特点,与钵育摆栽和宽窄行栽培进行配套组合,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空间和营养生长环境,充分挖掘优良品种的增产潜能。
2.3 采用调优栽培方式,解决产量构成主要矛盾
通过4年高产攻关实践分析,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不足。这与寒地水稻生产的气候条件有关,前期气温低,返青慢,限制了水稻单株分蘖能力,且分蘖发生晚,增加了无效分蘖,收获穗数不够。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插秧基本苗数和秧苗素质,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两方面进行解决。一是使基本苗数达到120万根/hm2以上,首先是增加钵盘单穴播种量,从2粒提高到3~4粒;其次是调整插秧规格,增加单位面积插秧穴数,对宽窄行进行缩垄增行,宽行降到35cm,穴距降到12cm,插秧穴数达到30万穴/hm2以上。二是提高秧苗素质,增加单株带蘖率,增强抵抗自然低温的能力。通过钵育摆栽技术和宽窄行栽培方式合理组装,为水稻生长创造有利的个体生长环境,确保分蘖早生快发。而且钵育秧苗分蘖早,带蘖下地,可以充分利用低位蘖,穗大粒多,增大库容。充分利用宽窄行的边际效应,改善水稻群体通风透光性,协调个体与群体平衡发展,保持水稻群体良好的空间布局,搭好高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