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补充 .pdf
常见修辞手法补充
1.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2.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
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
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1)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
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
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
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表面上是说晴雨
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双关。)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夜”和“路”一语双关。)
4.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
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
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如:我醒来时,屋里一片漆黑,漆黑中突然亮起一盏烛火,烛火后面站着
妈妈。
5.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
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和“关”既指秦时,也
指汉代。)
6.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
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7.映衬:并列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残暴的法西斯而死,就比鸿毛还轻。
常见表现手法:
1、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
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
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
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
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夸大的描写或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
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
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3、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
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例如《绿》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
寺近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从而衬托(反衬)
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4、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例如《海燕》,敏感、矫健且飞
翔于暴风雨来临时的海面上的海燕,接着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
象,使之与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形似”,进而点化:这勇敢
的海燕,这胜利的预言家,与俄国革命前夕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
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战斗豪情何其“神似”,这是作者所着意
突出的主旨。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
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欲
扬先抑,欲抑先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
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
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