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劳动力供给(工作决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南大学 汪亚军 劳动力供给:工作决策 导学 本部分中,主要探讨有关劳动力供给的下述问题: 是否工作,以及如何工作,准备工作多长时间? 导学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Develop a framework to study labor supply decisions. -Individual labor supply model -Family labor supply model -Life-cycle labor supply model 1、劳动力参与的变化趋势 (1)劳动力(labor force; LF) 中国的法定劳动年龄是男性为16周岁一60周岁,女性为16 周岁一55 周岁(世界大多数国家以16 周岁作为劳动年龄的分界线)。 劳动力是指在人口总体中年龄在16 周岁以上的,正在就业的,积极谋求就业的或暂时解聘等侯重新招用的人口总数。 劳动力群体又可分为就业者、失业者。 1、劳动力参与的变化趋势 (2)劳动力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 它可以根据总人口计算;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有重要意义。 Trends i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hours of work Men: decline Women: rise Overall: constant Hours: reduction 1、劳动力参与的变化趋势 (3)中国的情况 推荐:蔡昉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第一章(劳动力供给和需求,pp1-13)、第四章(城镇劳动力参与率,pp51-73)。 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的比重为68.3%,预计该比重将在2010年达到71.5%的最高值,随后将趋于下降,2025年下降到2000年左右的水平,68.5%。(pp5) 1、劳动力参与的变化趋势 年龄分组人口变化情况(2000-2015年):15-24岁;25-39岁;40-54岁;55-64岁。(pp6) 15-24岁:略有下降 25-39岁:明显下降 40-54岁:上升 55-64岁:上升,2030年约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0% 人口红利与战略机遇期 2、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 在一定工资率的条件下,个人在一定的时期内(比如一天)愿意把多少时间用于参加市场性的劳动? 假定:决策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个人面临两种选择:市场劳动和闲暇 市场劳动可以带来收入,“钱”可以带来效用 闲暇本身就具有效用 2、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 (1)收入和闲暇的替代:无差异曲线(等效用线)(Indifference Curve) 个人的时间消费有劳动和闲暇两种方式,时间消费受到个人可支配时间的约束,即: 个人可支配时间=工作时间(Hours of Leisure)+闲暇时间(Hours of Work) 工作(带来收入)和闲暇的不同消费组合,可以给带来不同的效用水平。 其中一些组合可以主体带来同等水平的效用,将这些代表某一相同水平效用的点连接起来组成的曲线,就是一条无差异曲线,或者叫等效用曲线。 2、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 (2)工资、收入和预算约束线(Budget Constraint Line) 在一定的个人可支配时间和一定的工资条件下,主体所能获得闲暇和收入最大的组合的点所连成的线,就是时间消费的预算约束线。 主体获得最大的效用水平的相对应的收入和闲暇的组合,必然在这条预算约束线上。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代表着货币工资率(W/H) 2、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 (4)工资变化与个人劳动供给: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工资率上升(下降)同时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总效应不定。 例如:工资率上升 收入效应:收入增加、工资率不变条件下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为负。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促使人们少工作相反,替代效应促使人们工作更多的时间。 2、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 (5)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扭转式劳动力供给曲线 当工资处在较低水平且不断上升时,人们把收人看得较重,此时工资率上升,人们乐于放弃闲暇而增加上作时间,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当工资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时,人们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规模已经相当可观,高工资的吸引力便不断下降,替代效应会小于收入效应。 2、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 小结: 前面的分析模型解释了人们在一定工资率下会选择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闲暇。 但是: 人们一定会选择工作吗? 人们可以任意的选择工作时间长短吗?如果要工作必须达到一定时间(制度限制),人们的决策可能有什么样改变? 2、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 (6)工作还是不工作? 如果一个人觉得工资率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