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用地规划.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般公路 四级公路 一般能适应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 为沟通县、镇(乡)、村等,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支线公路。 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小时。 * 等外级公路 指沟通农村经济组织内部各级生产单位之间及其与企业经营中心之间联系的,以及各生产单位的经营中心到田间道的道路。 按其技术经济性质和使用特点,不同等级的公路需铺设不同的路面。路面分为高级、次高级、中级和低级四个等级。我国常用的公路有碎石路面、砾石路面和加固土路面,适用等级不高的路面;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适用等级较高的公路。路面等级及采用的面层类型见表3-2-3. 一般公路 * 路面等级及采用的面层类型 路面等级 面层类型 适用的公路 高级 1、水泥混凝土路面,2、沥青混凝土路面,3、黑色碎石路面,4、整齐石块或条石路面。 高速公路,一级或二级公路 次高级 1、沥青碎砾石路面,2、沥青配石路面,3、沥青表面处治,4、半整齐石块路面。 二级或三级公路 中级 1、碎石砾石路面,2、石灰、沥青、水泥加固土路面,3、石灰多合土路面,4,不整齐石块路面。 三级或四级公路 低级 1、粒料加固路面,2、改善土路面。 四级公路 *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1、行车速度 它是指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公路受限制部分(如弯道)所能允许汽车达到的最大行车速度。是公路路线规划设计中的主要指标和依据。P162表格8-3内除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是指小客车的速度外,其它级公路均为载重汽车的速度。 * 2、行车道宽度 各级公路的路面宽度见P162表格8-3。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一般为4个车道,当其交通量超过四个车道的容量时,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 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慢行车很少,或将慢行车分开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为7米,并设路缘线;有一定混合交通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一般为9米;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将慢行道分开又有困难时,其行车道宽度可加大到12米,并划线分快、慢行数。 四级公路,平原、微丘区自行车道的宽度,在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6米。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3、路基宽度 公路路基宽度为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 当中设有中间带、路缘带、变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时,应包括这些部分的宽度。 各级公路路基宽度,如P162表格8-3。 * 4、平曲线半径 公路在平面转弯处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各级公路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如P163表格8-4。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径,以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当利用现有公路路段改建公路时,二级公路山岭、重丘区的极限最小半径可采用50米;三级公路山岭、重丘区的极限最小半径可采用25米。采用以上极限最小半径时,宜相应增加超高横坡度。为保证行车安全,位于平地或下坡的长直线的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的平曲线。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 最小安全平曲线半径: V—汽车行车速度; e—车道超高率,一般取值0.10(0.06-0.12) f—横向摩阻系数,一般取:0.11-0.16。 P——路线交战 AMB——平曲线 R——平曲线半径 * 5、停车视距 视距:为了确汽车行驶安全,应使驾驶员看到前方一定距离的公路路面,以便发现跟上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能在一定的车速下及时刹车或避让,从而避免发生事故。 视距有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停车视距:为了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它由三部分组成,即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其公式为: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 式中S――停车视距(m) V――计算行车速度(Km/h) k――汽车制动器使用系数,一般采用1.2-1.4 φ――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 i――路线纵坡度,上坡时取“+”,下坡时取“-” i0――安全距离,取5-10m φ为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与车辆、路面各类,轮胎表面状况等关系很大。 在干燥的路面上约为0.5-0.7; 在潮湿的路面上,中速时平均值为0.4-0.5, 车速愈高φ愈小; 当路面泥泞或有滞水、薄冰时,φ值将降低到0.2以下。 * 6、纵坡度 是公路纵断面设计中的重要控制指标,纵坡度控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公路的路线长度、使用质量、行车速度、交通安全以及运输成本和整个工程造价。 一般平原地区6%,山区8%,最大不超过11%。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 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3000-4000米折减值为1%, 4000-5000米为2%,5000米以上为3%。 最大给坡折减后如小于4%,仍用4%。 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不应大于表3-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