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海绵城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中国屋顶绿化与节能专委会.PDF

发布:2018-03-13约1.76万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城 市 篇 海绵城市 (LID) 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 一、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 (一)海绵城市的本质——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 的协调发展。在“成功的”工业文明达到顶峰时,人们习惯于战 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 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 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 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 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 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 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 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有 1000 多万人进城,新建成 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 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进 ment )。(图 1 ) 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我国的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 从而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海 (二)海绵城市的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 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那样,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 自然灾害 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本文介绍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一是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 实现海绵城市途径、并对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作了展望。 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 DOI:10.16116/j.cnki.jskj.2015.01.003 11 特 别 关 注 建 设 海 绵 城 市 The Special Focus 图1 传统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比较 图2 海绵城市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 (四)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