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研究.docx

发布:2025-03-19约3.51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研究

一、1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新能源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众多新能源技术中,光伏发电技术以其清洁、可再生、分布广泛等优势,成为了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光伏单相逆变器,是实现光伏能量从直流转换为交流,并实现与电网并网的关键装置。然而,光伏单相逆变器的并网控制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如何保证逆变器输出的电能质量、如何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如何确保逆变器与电网的稳定运行等。因此,深入研究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对于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发展,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传统的并网控制方法,如PI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等,在简单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复杂多变的光伏发电环境中,这些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更先进的控制策略,如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基于滑模变结构的控制策略等。这些新方法在提高逆变器响应速度、增强系统鲁棒性等方面表现出色,为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针对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通过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逆变器结构及并网控制要求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该策略结合了模糊控制的自适应性和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能够有效提高逆变器在复杂环境下的并网性能。此外,本文还对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和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为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2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概述

(1)光伏单相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其并网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至关重要。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已从2010年的约40GW增长至2020年的约600GW,其中单相逆变器在家庭和商业光伏系统中的应用比例逐年上升。以我国为例,截至2021年底,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已突破3亿千瓦,其中单相逆变器占比超过60%。在实际应用中,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需满足电网并网标准,如电压、频率、谐波等指标,以确保逆变器输出的电能质量。

(2)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电压频率控制(VFC)和电网同步控制等三个方面。MPPT技术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光伏电池板输出功率最大化。传统的MPPT方法有扰动观测法、增量式导数法等,但这些方法在光伏电池板光照条件变化较大时,容易造成输出功率波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MPPT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例如,某研究团队采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进行MPPT,实现了光伏电池板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快速跟踪。

(3)电压频率控制(VFC)是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使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和频率稳定在电网标准范围内。传统的VFC方法有PI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等,但这些方法在电网扰动较大时,控制效果较差。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发展,基于滑模变结构的VFC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例如,某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的VFC方法,通过引入滑模控制理论,提高了逆变器对电网扰动的抑制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的控制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逆变器输出的谐波含量,提高了电能质量。

三、3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研究

(1)在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研究领域,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的研究尤为关键。为了提高跟踪效率和准确性,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MPPT算法,如基于扰动观测法的PO(PerturbandObserve)算法、基于增量式导数法的IMD(IncrementalConductance)算法以及基于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智能MPPT算法。以PO算法为例,其通过微小扰动来观察功率变化,从而确定最大功率点。某研究案例中,PO算法在光伏电池板光照强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实现了95%以上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效率。

(2)光伏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中的电压频率控制(VFC)是保证逆变器输出电能质量的关键技术。传统的VFC方法如PI控制器,在应对电网扰动时存在响应速度慢、稳态误差大等问题。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滑模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先进的VFC方法。以滑模控制为例,某研究团队在光伏单相逆变器中应用滑模控制,成功将电压和频率的稳态误差降低至1%以下,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在实际应用中,该控制方法在电网频率波动较大的情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