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pdf

发布:2024-12-28约6.4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

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应以学科渗透和实践活动树立并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为

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性

(一)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人才支撑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第一驱动力。中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

的未来,是海洋强国建设的潜在力量。因此,在新时代推进海洋强国的进程中,

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显得尤为关键。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海洋意

识的重要性,推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人才支撑。

(二)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意识,涵养学生核心素养。第一,

发展学生的海洋意识有助于加强他们的“时空观念”。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理解我

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海洋领域的发展、管理和政策变迁,从而增强对时空的认识。

第二,加强海洋意识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培养学生的海洋意

识能够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

化地提升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热情,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二、以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为例

(一)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形式阶段,具备抽象逻辑思维和假设性推理的能

力。学生对海洋感到好奇,对明朝时期实行的海域管理同样充满浓厚的兴趣。他

们听说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但对其背景及影响缺乏深入的理

解。

2.课标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标要求通过“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这三部分内容反

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和平交流也有战争冲突。本课在培养学生海洋意识方面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可以把明朝的海禁政策作为线索,贯穿三部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海洋与国

家发展之间的联系。明朝初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

亚非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体现友好的外交往来。明朝中期,倭寇猖獗,

受到葡萄牙等国外势力的挑战,戚继光领导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胜利,但

也标志着明朝对外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加剧。通过这一线索,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历

史时期海洋对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海洋的战略意义,知道海洋对于国

家安全、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3.教学目标分析

第一,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明朝的海禁政策,了解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

原因以及明朝不同阶段海禁政策执行力度不同,并能从该政策视角探讨郑和下西

洋及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件。(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第二,通过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过程,感

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第三,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理解戚继光抗倭是正义的反抗侵略的斗

争,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

门的居住权的史实。(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第四,通过探索明朝国力及其海洋贸易政策的演变,知道海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