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凯恩斯理论的投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凯恩斯理论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核心提示:凯恩斯主义将一个经济体的投资支出视为其总需求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而投资支出对收入的乘数效应影响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关注点。乘数效应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
关键词:凯恩斯 发展 增长 经济政策
内容摘要:论文以西方文献为依据,首先讨论了古典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评价各种刺激经济政策,指出政府投入对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把凯恩斯理论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实践相结合,解释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不足之处。
古典凯恩斯经济发展理论简介及问题的提出
凯恩斯主义将一个经济体的投资支出视为其总需求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而投资支出对收入的乘数效应影响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关注点。乘数效应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具体而言,当政府投入增加,促进就业,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当政府投入减少,会减少就业,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根据凯恩斯理论,经济放缓和失业的原因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对商品和服务没有足够大的需求,以至于生产量不能达到使工人充分就业的状态。凯恩斯主义解决经济低迷和失业的策略是通过降低税率或降低利率来刺激更多的私人消费和投资,或通过更多的政府支出增加总需求。在一个经济体中,只要有失业和未使用资金的存在,增加的需求必将导致生产的上升,从而提高就业率。
1980年左右,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至今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是什么?哪些因素决定和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国内外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增。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该值可能是负数,零或正)的变量,包括了经济政策、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工作态度、受过教育的的劳动力所造成的积极的外部效应、技术学习等(Dietz J.L.,2003)。据胡鞍钢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激增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接近50%(Hu A.,2007)。全要素生产率(TFP)反应的是体制的影响和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中,体制的进步,即政府通过积极手段干预经济而发挥的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理论不谋而合。 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方面可以由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计算所得(Jones R.J.B.,2001)。因此,生产总值的扩大由三个组成部分变化的总和所组成:消费(包括私人和政府)、投资、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这些因素都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发挥了作用。
投资贡献分析
扩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且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改革的第一个十年里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了36%,这在发展中国家里已属较高的比例,但这一比例并没有超过同时期的中国两个东亚邻居——韩国和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平均投资率变得更高。在1993年和2004-2007年之间,投资超过了GDP的40%,这一比例高于中国的东亚邻居在其高速增长期的水平(Bergsten C.F.,et al.,2008)。在2001-2005年投资的增加对GDP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一半的贡献都来自于投资的增加。 中国经济通过新资本的增加而得到了重组。新企业诞生,新技术被引进,新产品不断地生产出来。投资与出口的协同作用使中国经济通过在实践中学习而逐渐实现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凯恩斯主义认为一个经济体的投资支出是总需求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即投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的增加,促进生产和就业,而就业拉动了消费需求,从而投资对总收入的影响是一个倍增的效果,即凯恩斯所说的乘数效应理论。
消费贡献分析
此处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支出。改革开放初期,家庭和政府消费的绝对额都在迅速增长。但在大多数年份,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自2000年以来这种滞后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家庭消费平均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而20世纪90年代这一份额下降到46%。2000年后,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5%。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份额较低。在美国,家庭消费占GDP的70%,在英国为63%,而在印度为56%(Bergsten C. F.,et al.,2008)。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比较稳定,平均14%左右。但是,这一份额从200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约16%的高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