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计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2018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本学期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围绕课本剧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课本剧是基于艺术教育和游戏娱乐教育理论形成的语文课程教学方式之一。追根溯源,古有古罗马的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理念。孔子的音乐教学思想。今有高尔基的“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陶行知的“解放”理论等等。
课本剧编演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分角色朗读,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或课外阅读中的相关文章为基础,将其改变成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舞台表演的小型话剧。它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有机结合,能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现对这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小结如下:
(?一)活动?目标:
这里引用陶行知的“六个解放”理论来阐述课本剧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1、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解放他们的嘴巴,使他们能谈;5、解放他们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6、解放他们的时间,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课本剧,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增强团结、友爱、合作精神,提高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展示才艺的平台。
(二)活动步骤
一、了解课本剧
课本剧集文本、表演、化妆、道具、对白于一身,具有欣赏性、娱乐性、教育性,还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张扬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把课本知识搬到舞台上,既活跃学习生活,又能掌握所学知识,为学生所喜爱。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课本剧,什么是语文课本剧,同时出示课本剧的剧本,以及一台课本剧的编排经过。学生兴趣浓厚。
二、感受课本剧
让学生观看一些课本剧的表演,感受课文剧的无限魅力。由模仿式的表演,到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进行表演,学生对课本剧又有了新的感受。组织学生改编,创编剧本,在集体修改,定稿。从中感受课本剧给学生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走近课本剧
创作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文字应该是震撼人心的。有时,即便没有这样的提示,学生为了演好课本剧,也会很乐意地去编排课本剧。他们对课文的独到见解、对表现课文内容的形式的再创造,往往令你始料未及。
四、编排课本剧
排演课本剧是剧本迈向演出的桥梁,又是演出前最关键的酝酿筹备阶段。在这一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不局限于教室、不拘泥于课本,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他们的表演结果也具有多元性。
1.明确主题。
课本剧的编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忠实于原文的主题,还是推陈出新?是将原文进行改编,还是提出一个新的主题?任何一个课本剧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批判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此环节相当于分析教材时对中心思想的把握。 这一学年适合编演成课本剧的课文有几篇,结合小学生和本班的实际我确定了主题为:让学生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合作团结力量大。
2.筛选演员。
夸美纽斯说:“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确定演员的过程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一般不用指定方式确定演员。最好是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同学投票表决的方式来确定。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3.敲定剧本
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展开想象,具有创新意识;大胆构思,不要拘泥于教材。对内容可以进行调整,该删的删掉,要补充的另外找资料补充。结合上面明确的主题方向我最终确定《狮子与鹿》、《陶罐和铁罐》、《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两个剧本为这一学年的课本剧。两组演员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时间先自行排练好尽快熟悉台词、了解剧情、进入角色。剧本敲定后,调动家长学生寻找适合各个角色穿的服装,所用的道具等.
4.设计台词、动作。
课本剧的表演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编写剧本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认真提炼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动作。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5.设计道具。
恰当的音乐和道具能渲染气氛,增加表演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考虑根据情节的需要配置什么样的音乐,设计所需要的头饰、服装和道具。这一环节最好是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只作一些指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