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四诊32课件.pptx
中医诊断学/四诊
问现在症(一)问寒热—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1、恶寒、畏寒、发热、恶风的概念与临床表现恶寒,是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或近火取暖,仍不缓解。畏寒,病人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恶风,指遇风怕冷,避之可缓的症状。发热,一般指体温高于正常,但也包括病人体温正常,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
2、临床中寒热的四种表现及临床意义:(1)发热恶寒恶寒重,发热轻——外感风寒外感发热重,恶寒轻——外感风热病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初期(2)但寒不热新病恶寒——里寒实证(寒邪直中)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3)但热不寒壮热——里热实证(阳明经证)日脯潮热:常于申时即日脯(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属阳明潮热潮热午后潮热:午后发热明显,伴有身热不扬者,属湿温潮热夜间潮热:夜间热甚,伴有五心烦热或骨蒸发热等,属阴虚潮热证。阴虚发热微热发热气虚小儿夏季发热
(4)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指寒热往来的发作无时间规律,为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发有定时: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有时间规律,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天发作一次,伴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见于疟疾
(二)问汗—诊察病邪性质及阴阳盛衰1、汗液形成机制:阴液阳气蒸腾汗2、问汗的内容:询问汗出应注意了解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多少、部位及主要兼证。
⑴有汗无汗的几种情况与临床意义表证有汗——为外感风邪的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的表热证表证无汗——为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表实证里证汗出——为外邪入里化热证或里热炽盛证里证无汗——见于久病患者,为津血亏虚、生化乏源之里虚证
⑵特殊汗出的临床意义:包括四种:自汗——日间汗出,动则甚,主气虚、阳虚证盗汗——入睡汗出,醒后自止,主阴虚内特殊汗出热或气阴两虚证绝汗——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不止,为亡阴或亡阳之脱汗战汗——先全身战粟抖动,继而汗出为战汗,是疾病的转折点,若汗后脉静身凉,为邪去正复病向愈,若汗出身热脉躁不安,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⑶局部汗出:头汗:即但头汗出,见于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和阳盛之体半身汗:身体的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的是病变部位,见于中风、截瘫病人手足心汗:惟手足心出汗较多,见于虚证、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三)问疼痛1、疼痛的机制不通则痛——实证不荣则痛——虚证2、问疼痛的内容——性质、部位、程度、时间和喜恶
⑴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连项者属太阳经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巅顶痛者属厥阴经胸痛:胸部正中或两侧疼痛,主要反映心肺病变胁痛: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肝胆经脉布于两胁,主要反映肝胆病变脘痛:上腹部即脐上至剑突下,为胃脘部,主要反映胃的病变
腹痛:腹部分为大腹小腹和少腹。脐上为大腹,属脾胃。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