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地理学.docx
PAGE
PAGE1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禹贡》: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著作。战国秦汉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禹本人或禹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关于禹治水过程的一部记录,同时穿插说明了与治水有关的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以及把贡品送往当时的帝都所在地冀州的贡道。经学者研究确认,《禹贡》大约成书于于舜、禹时代。《禹贡》的体裁属于地志,是一篇迟于《山经》,早于《汉书·地理志》,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产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经》,是中国地理著作最古的开山之作;产生于战国中期的《禹贡》,运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的地理学知识,则突破原始的幻想阶段,以征实为目的,尚实地考察,比《山经》又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汉书·地理志》:
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在地质方面它记录有关郡国的矿产,以及管理矿产的铁官、铜官、金官、盐官所在的地方,对主要河流、湖海也有较详细的记载。此书对于研究西汉的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汉书·地理志》对于我国的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一方面,它开辟了一门沿革地理研究的领域,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它的影响下,地理学的研究忽视了对于山川本身的地貌形态与发展规律的探索。后来,地理学更多地涉及到历史学方面的内容,这也与《汉书·地理志》为地理著作所建立的体制有一定关系。从《汉书·地理志》的内容来说,它是从事中国疆域政区沿革研究的基础,是研究我国疆域地理必读的书,是研究汉代地理必读的书。班固的《汉书》是我国西汉的断代史,其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
《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437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1252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20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向人们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详叙各国史地。这样,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以散文和日记体的形式,记载了徐霞客在游历中所经历和观察到的各种地理现象、自然规律、气候状况、动植物情况,乃至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他特别考察和研究了中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区域、地貌特征及其发育规律,比西方人的考察早了二三百年。这部著作是中国地理史上的重要著作,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徐霞客对中国水文地理学的发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长江和盘江作了详细的考察后,写了《江源考》和《盘江考》。这两部书是水利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制图理论,为西晋时裴秀总结前人制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裴秀在地图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主持编制了地图,更在于他把前人的制图经验加以总结提高,第一次明确地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理论。在其《禹贡地域图》序中,他明确地提出六条制图原则,即“制图六体: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裴秀提出的这“制图六体”,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完善的制图理论。除经纬线和地球投影外,现代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