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B3码编码器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题名称 HDB3码编码器设计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 物理与电信工程系 专 业 通信工程 指导教师
2010年 1 月15日
设计任务及要求
设计目的
了解HDB3码的编码规则,AMI码的构成规则HDB3码编码器的原理以及相关软硬件的知识。熟练运用EDA工具软件,并运用其来完成相关设计。
设计要求
在掌握了HDB3码的编码规则和软硬件相关知识后,运用所学的EDA知识,进行程序设计。并完成仿真,用实际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 当仿真结果正确时说明该设计是成功的。
指导教师签名:
2010年 1 月 日
二、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2010年 1 月 日
三、成绩
验收盖章
2010年 1 月 日
HDB3码编码器设计
1 设计目的
了解HDB3码的编码规则,知道AMI码的构成规则。掌握HDB3码编码器的原理以及相关软硬件的知识。熟练运用EDA工具软件,并运用其来完成相关设计。
设计原理
?? 编码的实现是根据HDB3码编码原理把二进制码编码成两路单极性的码字输出,之后经过单双变换模块形成HDB3码。在编码过程中,要经过连0检测、破坏节判断、破坏节间“1”的个数判断、调整“1”的符号输出等步骤,编码部分可分为4个模块。
设计过程
3.1 HDB3编码原理
要了解HDB3码的编码规则,首先要知道AMI码的构成规则,AMI码就是把单极性脉冲序列中相邻的“1”码(即正脉冲)变为极性交替的正、负脉冲。将“0”码保持不变,把“1”码变为+1、-1交替的脉冲。如表3.:
表3.NRZAMI
NRZ 1 0 0 0 0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1 AMI -1 0 0 0 0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1 HDB3码是一种AMI码的改进型,它的编码原理可简述为,在消息的二进制代码。
(1)当连“0”码的个数不大于3时,HDB3编码规律与AM码变为“+1”、“-1”交替脉冲。 (2)当代码序列中出现4个连“0”码或超过4个连“0”码时,把连“0”段按4个“0”分节,即“0000”,并使第4个“0”码变为“1”码,用V脉冲表示。这样可以消除长连“0”现象。为了便于识别V脉冲,使V脉冲极性与前一个“1”脉冲极性相同。这样就破坏了AMI码极性交替的规律,所以V脉冲为破坏脉冲,把V脉冲和前3个连“0”称为破坏节“000V”。 (3)为了使脉冲序列仍不含直流分量,则必须使相邻的破坏点V脉冲极性交替。 (4)为了保证前面两条件成立,必须使相邻的破坏点之间有奇数个“1”码。如果原序列中破坏点之间的“1”码为偶数,则必须补为奇数,即将破坏节中的第一个“0”码变为“1”,用B脉冲表示。这时破坏节变为“B00V”形式。B脉冲极性与前一“1”脉冲极性相反,而B脉冲极性和V脉冲极性同。如表3.2: 表3.2 三种码型对照
NRZ 1 0 0 0 0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1 AMI -1 0 0 0 0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1 HDB3 -1 0 0 0 -V +1 0 0 0 +V -1 +1 -B 0 0 -V +1 -1
3.2 HDB3编码器的VHDL建模????? ?HDB3码的VHDL建模思想是在消息代码的基础上,依据HDB3编码规则进行插人“V”符号和“B”符号的操作,且用2位二进制代码分别表示。最后完成单极性信号变成双极性信号的转换。其编码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HDB3编码器模
3.3 插“V”模块的实现
插“V”模块主要是对消息代码里的四连0串的检测,即当出现四个连0串的时候,把第四个“0”变换成符号“V”,用 “11”标识。 “1”用“01”标识,“0”用“00”标识。其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插V模型
3.4 插“B”模块的实现
“B”模块的建模思路是当相邻“V”符号之间有偶数个非0符号时,把后一小段的第1个“0”变换成一个“B”符号。可用一个4位的移位寄存器来实现延迟,这样经插“V”处理过的码元,可在同步时钟的作用下同时进行是否插“B”的判决,等到码元从移位寄存器里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决定是应该变换成“B”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