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文字。 HYPERLINK /view/403416.htm \t /_blank 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
2,杀青:将竹简放在火上将水分烘干,以防蠹朽的工序,在烘烤的过程中,新鲜的竹条上有水分的渗出,类似人的出汗,且颜色由青变黄,故又称汗青。
3,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故帛书又称为素书或缣书。
4,藩刻体:指明代各地藩王所刻的书。
5,馆阁制度:在宋代修史时正式形成。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三馆,秘阁,崇文院统称馆阁,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功能。
6,史馆制度: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专职撰修五代史。另设史馆于门下省,开我国设馆修史之例。史馆的主要职责是受命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典志等,即官修史书。
7,史官制度: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8,宋初的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9,坊刻: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10,殿本: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所刻大多为皇帝钦点之书,然后通过赏赐,颁行,发卖等多种渠道流通天下,世称殿本。
11,活字印刷术:毕昇总结雕版印刷术的经验,发明出活字印刷术,即先制成单字的 HYPERLINK /view/26949.htm \t /_blank 阳文反文 HYPERLINK /view/240902.htm \t /_blank 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 HYPERLINK /view/4022.htm \t /_blank 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12,陈起: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
填空
1,铜器铭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具有历史内容的篇章,又称金文。商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第一部篇幅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明代
3,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清代
4,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5,内廷四阁: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
6,唐代的四大类书:欧阳修《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虞世南《北堂书钞》
7,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通典》
8,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南朝刘勰
9,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东魏贾思勰
10,上海为孤岛时期出版的两部书:《资本论》,《鲁迅全集》
11,陆费逵 中央书局和商务印书馆 教科书印制的竞争,《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七略》,刘向,刘歆父子开创图书六分法体系。
13,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山海经》
14,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15,《吕氏春秋》吕不韦达到了战国时期书籍编撰的最高水平。
16,东汉政府创立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是秘书监。
17,汉,蔡邕《熹平石经》
18,《东汉观记》,《汉书》,《史记》史称三史
19,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20,历史上第一部方言字典《方言》
21,《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2,《文选》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性总集
23,三通 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
简答
1,汉代蔡邕的《熹平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许蔡邕等人之情校正六经文字。蔡邕曾师从太傅胡广,以博学名世。熹平六经的校订工作完成后,蔡邕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书刻于石碑,后称“熹平石经”。据考证,石经包括《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转。熹平石经的镌刻对后世影响极大,用刻石的方式向天下读书人公布经文的标准文本的方法自汉代创立以后,后世也有其他石经先后问世。
2,鲁迅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成就
鲁迅的编辑活动开始于1912年参与创办了《岳峰日报》和1918年参与《新青年》报编辑部的重大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鲁迅的一生担任过20种期刊和报纸副刊的编辑工作,共编辑过11套丛书,编辑或参与编辑的各种书籍达76种,校阅的书籍有40余种,为我国现代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鲁迅把编辑出版看做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的精神食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