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爱因斯坦对自己卓越的创造才能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的话启示我们,问题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成材举足轻重。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课堂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过程,教师通过对不同层次接受能力的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就可以大致判断各群体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根据这一情况便可以对自己教学效果做出大致的判断,并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当然,并非所有设计的问题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因缺少信息沟通,再加上单调的问法,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开发学生的智能背道而驰。有鉴于此,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的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老课文,我在全文之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这三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有的认为是并列关系,有的认为是层进关系。我先让他们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从他们分析的漏洞中帮助他们找出原因。由于在全文第一句话中“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作为马克思这个名字的替代语而出现的,无疑是对马克思的一个总体性的概括与评价。行文中又先后出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6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7段)这样的话。正确理解这几个称谓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把握《讲话》逻辑结构的关键。之所以说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双重巨人。进一步而论,马克思之所以一人而具备科学家与革命家的双重品质,并且这两个方面又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就在于马克思有着远远超越于一般科学家或一般革命家之上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科学观(第6段)。由此可见,《讲话》是用马克思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伟大的革命家的基本事实说明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这样一来,几个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就十分清楚了:“思想家”是属概念,“科学家”和“革命家”是“思想家”这一属概念统领下并列存在的种概念。通过这样的引导,。好的问题必然是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开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把一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返还给学生讨论。 从教学上看,设计问题应属于备课阶段工作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优化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应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