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几点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多媒体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几点措施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多媒体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整合信息技术到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因此,笔者注意在课堂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手段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上作用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例如:在教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运算顺序,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因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多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教学难点得以化解。以数学教学为例。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教学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丰富、动感十足,能够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画板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难点。以“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为例,教师设计制作了多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实验,利用网络教室的操作平台及校园网,以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几何画板”,有趣的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完成意义建构,探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联系。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
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持,已经有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图形计算器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在数学实验课中,可考虑把学生分成2―3个人一个小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演算,解答问题。教师深入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解题中将有关的资源运用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教师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激发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及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