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学
1、中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草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3、民族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
4、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5、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理论,中药炮制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6、中药学: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14、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炮制又称炮灸: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需的加工处理的过程
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为同类药物配伍)
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解表药(发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
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
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驱虫药:凡以祛除或杀灭人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的药物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为主的药
收涩药(固涩药):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物
攻毒药(杀虫止痒药):凡以攻毒疗疮,杀虫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植物类药材包括:全草、叶类、花,花粉、果实 种子、根 根茎
全草: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集
花、花粉: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
果实、种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除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在未成熟时采收
根、根茎:一般秋末或春初采收
药性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等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炮制的目的:
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干燥药材,便于贮藏
矫味,娇臭,便于服用
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确定药物剂量的原则
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 b、根据药物剂型、配伍确定剂量 c、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 d、根据季节、地区确定剂量
解表药
解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功效:主要用于治恶寒发热、头身头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外浮之外感表证
使用解表药应注意的问题
应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 b、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地配伍祛暑、化湿、润燥药 c、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扶正祛邪 d、使用发汗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 e、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因地而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 咳嗽气喘 风水水肿
桂枝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风寒感冒 寒凝血滞诸痛证 痰饮,蓄水证 心悸
药性:苦 甘
归经:肺、膀胱经 肺、膀胱、心经
功效:发汗解表,发汗力强用于表实证
发汗解表,发汗力弱用于虚证
不同:利水消肿 心阳不振之胸痹心
发散风热药
薄荷 药性: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桑叶 药性: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肝阳上亢眩晕 目赤昏花
清热药可分为:
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为,主治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等证
清热凉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