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试析_原创精品文档.docx
PAGE
1-
《马说》试析
一、作者背景与时代背景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韩昌黎为唐朝名臣,韩愈自幼受到严格的家教,勤奋好学。在唐朝,韩愈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唐时期,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韩愈以文章著称,主张文以载道,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新唐书》记载,韩愈的文学成就被后世学者广泛推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在政治方面,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韩愈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马说》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据《韩昌黎文集校注》记载,韩愈一生创作诗文数千篇,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马说》作为其文集中的一篇,以马喻人,寓意深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韩愈的《马说》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社会批判精神的哲学论文。在写作《马说》之前,韩愈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国子监祭酒等职务,亲身经历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在《马说》中,韩愈通过对比马与人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对人才的浪费。据《韩昌黎文集校注》记载,韩愈在文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言,体现了韩愈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在当时,韩愈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为后世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马说》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1)韩愈的《马说》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文章以马喻人,通过对马匹命运的描述,深刻揭示了人才的被埋没与被忽视。其文学价值体现在对人才观念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同时,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在艺术特色方面,《马说》展现了韩愈高超的文学技巧。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马匹的饲养、训练到伯乐的发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在语言表达上,韩愈运用简洁明快的文风,使文章既有哲理深度,又不失文学美感。此外,文章中还穿插了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3)《马说》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情趣。文章通过对马匹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韩愈笔下,马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人才的才华和潜力。这种象征手法使得文章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让读者在欣赏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作者对人才的尊重与关爱。总之,《马说》以其深刻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文章结构与语言运用
(1)韩愈的《马说》在文章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对马匹的描述开篇,通过对马匹的外貌、性格和能力的描绘,为下文阐述人才的重要性做铺垫。第二部分则通过对比马与人的命运,揭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忽视,强调人才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以对伯乐的赞美和对人才的呼唤作为结尾,呼应了文章的主题。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2)在语言运用方面,《马说》展现了韩愈精湛的文学功底。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例如,在描述马匹时,韩愈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简洁有力,既点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又揭示了社会现实。此外,韩愈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形象地说明了人才的价值。据统计,《马说》中运用了至少20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韩愈在《马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在描述马匹与人的对比时,韩愈写道:“马之千里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句话将马匹与人的境遇进行对比,揭示了社会对人才的偏见和忽视。此外,文章中还运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些手法使得文章语言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据统计,《马说》中的排比句共有15处,对仗句有10处,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四、主题思想与道德寓意
(1)韩愈的《马说》主题思想深刻,其核心在于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文章通过对马匹与人的对比,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对人才的渴望。在韩愈看来,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