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那点事.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家的那点事一. 蔡姓的来历商朝末年,周部落在岐山定居并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即位。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彻底打败殷商,并建都镐京。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让弟弟叔度,史称蔡叔度,到上蔡监视受封于宋的纣王的儿子武庚。公元前528年,蔡平侯迁都吕亭,今河南新蔡。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都州来,史称下蔡,在今安徽凤台县。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兼并,其子孙就以蔡为姓。今天,蔡叔度被称为蔡姓的始祖,海外蔡姓后裔集资在河南省上蔡县为其修缮了陵墓。二. 蔡姓的迁徙公元前447年,蔡国灭亡后,蔡姓子孙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迁往楚地,后来辗转到贵州地区,散布于20多个县市,他们后来被称为蔡家苗。但大部分蔡姓子孙仍留在上蔡、新蔡和下蔡一带。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以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存在几次较大的人口迁移。根据史书和蔡氏族谱的记载,蔡姓和中原其他姓氏一样,都随着这些不断的迁移而散布到全国乃至海外。以元朝为分界线,中国历史上人口的迁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争导致的大规模由北向南的生存性迁移;第二个阶段是由人多向人少的地方进行的补偿性迁移。下图表示第一个阶段:图中直线是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世家大族向江南迁移的示意图,对蔡姓影响较大的是济阳郡(今兰考一带)蔡姓世族的南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的蔡谟家族。图中间断线显示的是唐朝初年和后期,中原汉民南迁的路径,其中对蔡姓影响较大的是河南固始蔡姓两次进入福建,如右图中的红线标记,从而使蔡姓发展成为台湾、福建大族。同时还有迁往江西的蔡剑家族。 图中虚线表示宋朝建炎年间,由于金兵入侵,中原百姓再次南迁。通过这次南迁,基本奠定了蔡姓在江南各地的分布情况。下图表示的是明清期间的人口迁徙情况: 直线表示的是明朝初年发生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江西填湖广以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这些移民基本形成了今天蔡姓在重庆、四川以及中原各省的分布。图中间断线表示的是清朝发生的山东和河北人民“闯关东”、山西人民“走西口”、广东、福建人民“下南洋”以及开发台湾岛的移民浪潮。其中对蔡姓影响较大的是广东和福建人民的下南洋以及开发台湾岛。因为蔡姓在福建、广东的比例较高,所以“下南洋”使得蔡姓在海外华人中的比例较高。经过明清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基本形成了蔡姓今天在全国以及海外华人中的分布情况。综合中国历史上的多次移民,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蔡姓的迁徙传播路线。从蔡姓的迁徙过程可以看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蔡姓的命运是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三. 蔡姓的分布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和迁移,蔡姓逐渐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姓氏。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公布的资料,蔡姓人口数量在百家姓中的排名如下所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学者通过对57万人的抽样统计,得到了一个较为广泛流传的百家姓排序:李(1)王(2)张(3)刘(4)陈(5)杨(6)赵(7)黄(8)周(9)吴(10)徐(11)孙(12)胡(13)朱(14)高(15)林(16)何(17)郭(18)马(19)罗(20)梁(21)宋(22)郑(23)谢(24)韩(25)唐(26)冯(27)于(28)董(29)萧(30)程(31)曹(32)袁(33)邓(34)许(35)傅(36)沈(37)曾(38)彭(39)吕(40)苏(41)卢(42)蒋(43)蔡(44)贾(45)丁(46)魏(47)薛(48)叶(49)阎(50)余(51)潘(52)杜(53)戴(54)夏(55)钟(56)汪(57)田(58)任(59)姜(60)范(61)方(62)石(63)姚(64)谭(65)盛(66)邹(67)熊(68)金(69)陆(70)郝(71)孔(72)白(73)崔(74)康(75)毛(76)邱(77)秦(78)江(79)史(80)顾(81)侯(82)邵(83)孟(84)龙(85)万(86)段(87)章(88)钱(89)汤(90)尹(91)黎(92)易(93)常(94)武(95)乔(96)贺(97)赖(98)龚(99)文(100)2006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持完成了“姓氏研究项目”的一项最新调查,课题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覆盖几十个县市,基本上涵盖全国,按照人口多少排序推出了当今新的“百家姓排序”:李(1)王(2)张(3)刘(4)陈(5)杨(6)黄(7)赵(8)周(9)吴(10)徐(11)孙(12)朱(13)马(14)胡(15)郭(16)林(17)何(18)高(19)梁(20)郑(21)罗(22)宋(23)谢(24)唐(25)韩(26)曹(27)许(28)邓(29)萧(30)冯(31)曾(32)程(33)蔡(34)彭(35)潘(36)袁(37)于(38)董(39)余(40)苏(41)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