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调查性研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RR 关联强度 0.9~1.0 1.0~1.1 无 0.7~0.8 1.2~1.4 弱 0.4~0.6 1.5~2.9 中 0.1~0.3 3.0~9.9 强 <0.1 10~ 很强 RR与关联强度 * 实例二 二硫化碳长期低剂量的暴露与冠心病的关系 二硫化碳(CS2) 神经系统毒物,抑制酶的活性,影响脂蛋白代谢,造成心血管疾病 长期接触低浓度二硫化碳可引起慢性中毒,引起精神病、多发性神经炎、动脉粥样硬样等 短时间接触高浓度的二硫化碳蒸气可急性中毒 * 实例二 二硫化碳长期低剂量暴露与冠心病的因果关系 ——20世纪60年代 芬兰职业卫生研究所 Hernberg和Tolonen教授 * 1、确定研究因素 研究因素 长期低剂量的CS2暴露 定义 有CS2暴露,在不至引起急性中毒的车间工作至少5年以上。 * 2、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指标 心肌梗死 血压变化 心电图的改变 心绞痛发作 * 3、确定研究现场和人群 暴露组 1942~1967年间某粘纤厂25至64岁,至少有5年CS2暴露史的所有工人(343名,全为男性) 对照组 年龄相差不超过3岁,出生地区相同,工种的体力消耗相当,在同一城市的造纸厂随机选择的343名男性工人。 * 4、资料收集 查阅档案记录 用药情况、既往车间CS2的浓度等。 询问 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及工作年限、吸烟、业余时间的体力活动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糖、血脂、血清胆固醇水平、血压、心电图、心脏大小、体重及车间CS2浓度的动态变化。 * 5、质量控制 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定 事先校准各种仪器和设备 重复测量和分析某些指标 * 6、资料分析 CS2暴露组发生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度为3.57,两组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总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表1)。 CS2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的发生中作用程度不同(表2)。 * 表1 CS2与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的RR与AR比较 发病数 5年累积发病率 RR RR95%CI 暴露组 343人 致死性 14 4.08% 4.69 1.34 ~ 16.47 非致死性 11 3.21% 2.74 0.86 ~ 8.69 合计 25 7.29% 3.57 1.52 ~ 8.37 对照组 343人 致死性 3 0.87% 非致死性 4 1.17% 合计 7 2.04% * 表2 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心机梗死发生率及相对危险度 临床类型 RR AR 心肌梗塞 3.57 5.25 致死性心肌梗塞 4.69 3.21 非致死性心肌梗塞 2.74 2.04 心绞痛 1.89 11.6 心电图冠心样改变 1.4 6.1 * 7、结论 长期低剂量(20~30ppm)CS2暴露与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存在因果关系 。 CS2所致的冠心病,以致死性心肌梗死表现突出,其他类型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措施 芬兰当局已于1972年把CS2的车间最高容许浓度从20ppm降至10ppm 。 第三节 队列研究 六、主要偏倚及控制 选择偏倚: 严格规定选择对象的标准 失访偏倚: 提高依从性 信息偏倚 :提高设计水平和调查质量 混杂偏倚:限制和匹配 * 第三节 队列研究 七、优点 暴露发生在结局之前,资料可靠; 可直接计算发病率,可直接分析病因的作用; 可同时观察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八、缺点 不适用发病率低的疾病; 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 研究费时、费钱、费力; 研究设计要求相对严密 * * * 三种流行病学方法的比较: 现况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前瞻性队列研究 样本组成 暴露者、现患者或存活者 病例与对照 无病个体 分组标准 前两者之一 患病-未患病 暴露-未暴露 时间顺序 现况 回顾性(果—因) 前瞻性(因—果) 比较内容 暴露者的患病情况或患病者的暴露情况 病例与对照过去的暴露情况 暴露者与未暴露组发病或死亡情况 率 现患率、暴露率 暴露百分率 发病(死亡)率 暴露与疾病联系指标 率比,率差,PAR OR,PAR(在一定条件下) 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PAR *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的作用: * 结果容易解释 控制混杂因素 提高统计学效率(study efficiency)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 * 匹配因素类型及设置 定性指标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 * 43岁 (40~49岁组) 40~49岁 定量指标(1) 匹配因素类型及设置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 * 43岁 43?3岁 定量指标(2) 匹配因素类型及设置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