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及推广路径深入分析.docx
日照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及推广路径深入分析
摘要:山东省日照市小麦种植历史悠久,时至今日日照市仍有很多地区栽培小麦。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日照市开始实现小麦种植产业转型升级,绿色栽培已经成为当地小麦种植主流趋势。为此,本文结合日照市小麦种植现状,对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与推广路径展开分析,以达到助推小麦栽培方式转型、增加小麦品质产量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推广路径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严格要求,虽然市场中绿色食品的价格较高,但是这些产品仍然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小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品,目前在很多地区绿色小麦已经成为种植主流,绿色小麦不仅具备极高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推动小麦种植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绿色小麦种植模式有别于传统小麦,尤其是对病虫害防控与施肥管理要求更加严格,所以种植人员需要明确绿色小麦种植栽培要点,按照有关规范开展小麦栽培工作。
1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要点
1.1土壤处理方法
土壤处理是绿色小麦种植的起始环节,土壤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小麦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在选地阶段,种植人员首先要选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通透性强的地块,肥沃的土壤条件能够为小麦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从而降低后期化肥的用量,同时优良的排水条件能够确保田间积水及时排除,日照市夏季多暴雨,且受台风影响也会带来大量降水,所以在选地阶段需要确保地块排水能力,而有经济条件的种植人员还可以检测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同时检测土壤通透性,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保水排水性能好且土质通透的土壤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其次,在选地完成后种植人员还需要做好翻耕,翻耕能够将底层营养土翻至表层,同时也能够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提升土壤的透气性与透水性,为小麦根系的生长奠定基础。种植人员需要依据土壤实际情况确定翻耕深度,通常情况下应当将翻耕深度保持在20—30cm之间,在翻耕阶段可以配合施用基肥,基肥是小麦生长中主要营养来源,充足的基肥能够为小麦提供各类有机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畜禽粪便作为基肥,但是在使用前需要确保已经完全腐熟,以此避免后期引发病虫害。腐熟的农家肥不仅能够为小麦提供各类营养物质,对于防止土壤板结、提升土壤通透性等也有一定帮助,若所选种植土壤比较贫瘠,在施用基肥后可以适量追加无机肥,无机肥能够在短时间内补充土壤营养,种植人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用量,在确保肥料利用效率的同时避免肥料浪费;最后,土壤酸碱度也会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土壤偏酸或偏碱均不利于小麦生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死亡。为此,种植人员需要做好土壤pH值调节,当pH值低于6.0时可以通过撒用草木灰的方式调节土壤酸碱,若土壤pH值超过8.0,需要使用硫酸铵、硫酸钾等肥料降低土壤酸碱值[1]。
1.2种子处理方法
种子处理是绿色小麦种植前的关键环节,种子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小麦出苗率、病虫害防控能力以及最终产量。为此,种植人员需要按照以下策略做好种子处理:首先,种植人员需要优选小麦品种,在小麦选种时需要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抗病虫害能力、抗逆性以及生长周期等各类指标,绿色小麦对化肥与农药比较敏感,所以在选种时种植人员需要首先考虑品种产量与抗逆性。此外,种植人员要尽可能地选择本地小麦品种,如日照市主导小麦品种有济麦22、山农29号、山农28号、烟农999、鲁原502、济麦44以及烟农1212等等,这些小麦品种大多能够适应本地气候与土壤条件,对实现高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种植人员需要从发芽率、纯度以及含水量等方面评价小麦种子,其中最为关键的指标为发芽率,通常情况下小麦种子发芽率需要达到90%以上,所以在播种前种植人员还需要开展发芽测试。在净度方面,绿色高产小麦种子的净度需要达到99%以上,高净度种子能够降低小麦感染病虫害的风险,同时也能够提高种子的出苗质量;最后,在选种完成后需要做好种子处理,常见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浸种与拌种,在浸种时种植人员可以将种子浸泡在生长液中,浸泡时间为12—24h,浸种一方面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种子抗逆性,确保其能够适应各类生长环境[2]。药剂拌种同样能够提升小麦种子的抗病能力,且还能够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常见的小麦拌种药剂包括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以及嘧菌酯等,不同拌种药剂所发挥的功能也有些许不同。因此,种植人员需要结合实际种植情况针对性地选择拌种药剂,如当地根腐病频发时可以选用含有咯菌腈、福美双成分的拌种药剂。
1.3小麦播种方法
种植人员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播种,且需要注意小麦播种深度,种植人员可以从当地气候特征、土壤条件以及选择品种等方面入手确定播种时间,我国小麦种植地区较多,由于各地区气候存在差异。因此,播种时间并不统一,如北方地区通常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小麦,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