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下学期高三压轴卷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发布:2025-03-22约6.88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下学期高三压轴卷物理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球心正上方固定一个小定滑轮,细绳一端拴一小球(可视为质点),小球置于半球面上的点,另一端绕过定滑轮。今缓慢拉绳使小球从点滑向半球顶点未到顶点),在此过程中,小球对半球的压力大小及细绳的拉力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A.不变,变小 B.变小,不变 C.变大,变大 D.变大,变小

2、如图所示是旅游景区中常见的滑索。研究游客某一小段时间沿钢索下滑,可将钢索简化为一直杆,滑轮简化为套在杆上的环,滑轮与滑索间的摩擦力及游客所受空气阻力不可忽略,滑轮和悬挂绳重力可忽略。游客在某一小段时间匀速下滑,其状态可能是图中的()

A. B. C. D.

3、下列核反应方程正确的是()

A.轻核聚变反应方程中,x表示电子

B.铀核裂变的一种核反应方程

C.核反应方程为轻核聚变

D.放射性元素发生的α衰变方程为

4、按照我国整个月球探测活动的计划,在第一步“绕月”工程圆满完成各项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后,第二步是“落月”工程,已在2013年以前完成。假设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飞船沿距月球表面高度为3R的圆形轨道运动,到达轨道的A点时点火变轨进入椭圆轨道,到达轨道的近月点B时再次点火进入月球近月轨道绕月球做圆周运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飞船在轨道上的运行速率

B.飞船在A点处点火变轨时,动能减小

C.飞船在轨道绕月球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D.飞船从A到B运行的过程中机械能变大

5、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在物理学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科学家们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科学假说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微元法

B.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里运用了假设法

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理想模型法

D.根据速度定义式,当Δt→0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

6、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00k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取。则对绕地球运动的卫星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可以绕地球任意一纬线做圆周运动

B.卫星可以绕地球任意一经线做圆周运动

C.卫星在地球表面的运动速度一定不会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D.卫星在距地球高度400km的轨道上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约为90分钟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7、大量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的恒星(其实是银河系中的恒星)超过70%是以双星形式存在的。如图所示为某星系中由两颗恒星A。B组成的双星系统,两恒星环绕连线上的O点(未画出)做匀速圆周运动,观测到它们球心间的距离为L,转动的周期为T,已知引力常量为G,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的物理量是()

A.两恒星的线速度之和

B.两恒星的线速度之比

C.两恒星的质量之比

D.两恒星的质量之和

8、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内除电场外还有图示的匀强磁场,从A板中点孔P向各个方向发射一批不同速度的带正电的微粒(考虑重力),则A到C的过程中

A.微粒一定不做匀变速运动

B.微粒一定做曲线运动

C.所有微粒到达C板时动能一定发生变化

D.所有微粒到达C板时机械能一定增大

9、通常把电荷在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已知试探电荷q在场源电荷的电场中具所有电势能表达式为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r为试探电荷与场源电荷间的距离)。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Q2分别固定在x坐标轴的和的位置上。x轴上各点的电势φ随x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A、B是图线与x的交点,A点的x坐标是4.8cm,图线上C点的切线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荷Q1、Q2的电性相同 B.电荷Q1、Q2的电荷量之比为1∶4

C.B点的x坐标是8cm D.C点的x坐标是12cm

10、如图(甲)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