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民教育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摘#8195;#8195;要]#8195;和谐社会是以法治为前提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及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因素,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刻不容缓。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的现实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在公民法治理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整体合力,营造良好的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环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将公民意识和法治理念融入公民生活。
[关#8194;键#8194;词]#8195;公民;公民教育;法治理念教育
[作者简介]#8195;宋戈,天津外国语大学思政部,副教授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法治为前提。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首要因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加强法治理念教育促进公民教育,通过发展公民教育落实法治理念教育,才能推进依法治国。
一、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于正在充分实现民主化的国家,公民教育主要是使公民实现由权威人格向民主人格的转变,包括树立民主法治理想和价值观,养成民主法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会遵守法治规则,行使民主权利,从而推进社会的民主法治化进程。鉴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我国公民教育的时代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利意识教育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上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文。人权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必须承认,由于我们长期未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公民的人权意识还比较薄弱。我们的一些学生不仅没有现代的“人命贵于天”的意识,甚至缺乏起码的恻隐之心。马加爵事件尽管只是个别事件,但也提醒我们,人文教育亟待加强。真正做到珍惜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权利,充满同情心和宽容,毫无疑问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二)规则意识教育
严格意义上讲,公民是生活于法治社会的社会成员,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是公民的规则意识,也即依照法律、规章、契约办事的意识。我们有必要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特别强调规则的教育。要让学生懂得,规则是硬的,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治社会使多数老百姓受社会约束的常常是“人”是“权”而不是法,不是作为一个权责主体的自律。比如交通规则主要是为了大家的安全,但是闯红灯,不走斑马线,随意翻越护栏,这些行为在中国马路上每时每刻上演着,几乎人人都认为,闯了红灯,抄了近路是“占了便宜”,不认为遵守规则是文明人的标志。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意识到这是每个公民的本分,都认为任何规则都是为了“管人”的,与自己无关。所以不少外国人对中国有一个奇怪的感觉,该遵守的,都不在意,甚至任意违犯,不遵循规则,而熟谙“潜规则”。
(三)生态意识教育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高度责任感和珍惜态度,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地球生态和人类命运岌岌可危的今天,要把生态环保教育和对社会、对地球的现代公民责任时时联系起来,让公民成为自觉的社会和地球的保护者、关爱者。
(四)公德意识教育
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底线道德。社会公德虽然是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但它却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公民的公德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人的公德水平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谈吐粗俗,乱丢垃圾,损害公物,随地吐痰。更令人忧心的是人们对这些无视公德行为的习焉不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我们的教育也有责任。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失误在于重知轻行、重内轻外、重知轻能。因此,我们必须补课。把公德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体系中,把是否遵守公德作为衡量一个合格公民的标准。讲公德与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关系,讲公德与人权意识、国家意识的关系,以及与高层次的道德的关系。”[1]必须强化公民的公德意识教育。
(五)平等、公正意识教育
平等意识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权利义务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但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官本位国家,官本位思想至今仍有很大的市场,“官”的公权力私化的思想,人们对权力的畏惧,都是公民意识中权利和平等意识欠缺的表现。一些干部“官气”十足,滥用职权,甚至侵吞公共财产,造成腐败的孳生和蔓延,也使反腐败更加困难。因此在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公民平等意识的教育。
二、法治理念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法治建设的规律,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扩大人民民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