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体会.doc

发布:2017-09-02约2.4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体会[摘要] 针对我科36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2例出现DVT进行分析,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对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药物、机械的预防方法和健康宣教、观察护理、功能锻炼、用药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提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应以预防为主,有效的预防方法可最大程度上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DVT;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矫正畸形,重建一个接近正常功能的关节。随着手术的普遍应用,其并发症的防护已备受关注,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其继发的肺动脉栓塞(PTE)对患者机体的危害越来越得到重视。余楠生等通过对4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调查后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20.6%[1]。另外以DVT为基础病因的PTE发生率也逐年增加,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3%上升到1998年后的68%[2]。因此增强对DVT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VT预防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为47~82岁,平均为61.5岁。进行髋置换的原因为:股骨头坏死20例,股骨颈骨折13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结果36例患者没有发生与麻醉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10~15天出院,住院期间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随访中发现,2例老年女性患者回家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预防措施: 2.1术前:加强评估,针对性地讲解术后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警惕性;绝大多数为高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血性疾病等,术前需将患者身体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劝导患者勿吸烟,尼古丁会引起血管收缩,还会使血液黏滞性提高,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指导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用力排便,以防腹压增高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3]。 2.2术中:减少不必要止血药物的应用,对于术中失血,应补充适当晶体液,以改善机体脱水状态。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操作应轻柔细致,减少不必要的血管解剖暴露及机械性刺激,改变血管长时间受压的状态。 2.3术后 2.3.1体位:抬高患肢及膝部略高于心脏水平,增加静脉回心血量。随时观察并向患者讲明持续抬高的目的。 2.3.2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是预防DVT的最佳措施。术后回病房即应做踝、膝关节的早期主、被动屈伸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进行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等有节律的等长等张收缩运动。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周围肌肉群的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但同时术后注意不盘腿,早期不负重行走,原则上早活动,晚负重。 2.3.3机械预防:术毕即可穿长腿弹力袜,可减少手术部位的压力及腓肠肌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第一天即可使用气压泵间断气囊压迫,防止足、股部静脉血流迟缓、促进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的作用[5]。 2.3.4药物预防:药物预防绝对禁忌证:①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及凝血障碍;②骨筋膜间室综合征;③严重头颅外伤或急性脊髓损伤;④血小板低于20×109/L;⑤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者,禁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⑥孕妇禁用华法林。药物预防的具体方法:①手术前12小时内不再使用低分子肝素,术后12~24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小时)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者术后4~6小时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恢复至常规剂量。②磺达肝癸钠2.5mg,皮下注射,术后6~24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小时)开始应用。③利伐沙班10mg,口服,术后6~10小时(硬膜外导管拔除后6~10小时)开始使用。④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监测用药剂量,维持INR在2.0~2.5,勿超过3.0。抗凝治疗期间应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注意有无继发性出血。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先进行物理预防,当风险下降时可采用药物联合预防[6]。 2.3.5观察与护理:每班护士均要交接并检查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若发现患者有下肢疼痛、水肿、低热,脉搏加快、腓肠肌有挤压痛、踝部轻度肿胀、Homans征阳性等循环障碍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3.6做好出院指导及跟踪随访,预防迟发性血栓形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至少持续至出院后3周。因此护士需作好出院指导,告知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重要性。嘱其定时门诊复查,并做好出院后的跟踪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